健康資訊

遺尿症——中醫自控排尿療法

文章導讀

治療現狀

目前遺尿症的診療在傳統的西醫學領域尚不能徹底明確病因, 治療藥物以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抗膽鹼能藥物、甲氯芬酯等為主, 僅能控制段時間控制遺尿症症狀, 減少遺尿次數, 尚缺乏針對病因的治療。 而其它治療方式如傳統針灸治療、心理治療、家庭康復訓練等在病因分析以及疾病長久控制力方面存在缺陷, 無法達到現今治療需求。

病因病理

祖國醫學認為, 下元虛寒, 腎氣不固, 不能溫養膀胱, 膀胱氣化功能失調, 閉藏失調, 不能約制水道, 可致遺尿;脾肺氣虛, 膀胱失約,

則小便自遺或睡中小便自出;肝經濕熱, 火熱內迫, 可致遺尿;亦有素有痰濕內蘊, 入睡後沉迷不醒, 呼叫不應, 而常遺尿者。 本病多見於小兒先天不足, 素來體弱, 面色蒼白, 惡風寒, 肢冷無力, 飲食無味兒, 白天小便頻數, 夜間夢中小便自遺, 或大便溏瀉。

“中醫自控排尿療法”研發

南京機關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科在“下元虛寒、腎氣不足、膀胱氣化功能失調”等中醫學術理論基礎上, 結合現代中醫的先進診療儀器及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 研發出了“中醫自控排尿療法”。 通過運用現代中醫學從病因處著手, 研究分析患兒心臟、肝臟、肺臟、脾臟、腎臟以及膀胱等臟腑的虛實及疾病關聯情況, 針對因腎虛、脾肺氣虛、訓練不當及其它各種因素引起的遺尿症進行補虛對因治療。

“中醫自控排尿療法”治療原理

該療法以中醫專科專研的純中藥配合中醫電子針灸和中藥穴位貼敷刺激膀胱功能穴位, 補腎培元, 疏通機體經絡, 調節各臟腑功能, 使之協調平衡, 增強患兒虛弱的體質, 使患兒覺醒閾降低, 膀胱括約肌收縮控制能力增強。 同時, 輔以膀胱功能訓練、喚醒療法及心理精神安慰訓練, 指導家長督促孩子加強尿道外括約肌和腹內肌對排尿的控制, 訓練患兒對膀胱膨脹的敏感性並及時蘇醒, 達到夜間自控排尿的目的, 解決遺尿症的根本問題。

文章導讀

“中醫自控排尿療法“治療方式

1、針灸、薰蒸治療

(1)補虛瀉實

通過針灸的撚轉、提插、疾徐、迎隨等補瀉手法, ”補其不足,

泄其有餘”, 已達到滋養肝腎, 驅邪外出, 平衡陰陽的奇效。

(2)經皮電刺激

在針刺腧穴得氣後, 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 並施以不同的脈衝波型、幅度、頻率和序列組織, 辯證引導, 以達到調節人體功能, 促進氣血循環, 調整肌張力等作用。

(3)邪隨汗出

薰蒸以高溫促進人體毛孔開闔, 汗液排泄, “汗血同源”, 蟄伏于營血之邪, 隨汗外出, 使內在邪正膠著之勢得以緩解。

(4)衛外固表

藥用黃芪、炒白術、防風等, 通過皮膚毛孔吸收, 加強腠理衛外作用, 防止六淫之邪侵襲, 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2、行為治療

主要採用膀胱功能訓練和喚醒療法。

膀胱功能訓練:指導兒童在白天儘量多飲水, 使膀胱容量擴張, 當患兒要排尿時, 囑其儘量憋尿,

直到不能忍受為止, 增大膀胱容量。

另外, 患兒在白天排尿時, 排尿過程儘量分多次進行, 加強尿道外括約肌和腹內肌對排尿的控制, 以控制膀胱頸部下垂, 達到夜間控制遺尿的目的。

喚醒治療:使用尿濕報警器或鬧鐘, 將濕度感應器放在患兒內褲上, 一排尿則報警喚醒患兒, 以訓練患兒對膀胱膨脹的敏感性並及時蘇醒。

文章導讀

3、藥物治療

西藥:

(1)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 血管加壓素即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是臨床應用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的理論依據。 抗利尿激素能夠濃縮尿液, 從而減少尿液量和血管內壓力, 使膀胱頸下降, 逼尿肌收縮減少, 遺尿症得到改善。 該治療方法短期內療效明顯, 但停藥後復發率較高,

用藥時須限水以防水中毒、高血壓等副作用。

(2)抗膽鹼能藥物 奧昔布寧是目前遺尿症治療中應用最廣泛的膽鹼受體阻斷劑, 其治療機制在於能解除膀胱平滑肌痙攣, 鬆弛逼尿肌, 減少其收縮頻率, 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3)甲氯芬酯 為中樞興奮劑, 可興奮, 有利於喚醒。 近年的研究認為, 其有促進腦代謝、改善記憶的作用。

中藥:

4、心理干預

心理干預, 是“中醫自控排尿療法”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的另一個重要環節, 也是家長們要配合實施的最基本的心理干預措施之一。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 兒童發育科心理門診還會針對患兒的心理狀態, 通過數位化的儀器設備進行跟蹤分析研究, 掌控治療的效果, 從而消除患兒緊張、焦慮和抑鬱等不良情緒,

幫助其解除羞恥感。

專家建議, 當患兒良好的反應持續一段時間(如2周)後, 家長應當給予較大的物質獎勵。 獎賞在條件反射的建立中是一種正性強化的過程。 對遺尿患兒, 要多安慰、多鼓勵, 這一點在促使患兒實現自控排尿的治療目標過程中, 尤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