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搶購碘鹽 心理“輻射”更恐怖

受日本核輻射污染海水謠言影響, 各地紛紛出現了一股搶購食鹽的風潮, 像一陣風一樣, 從北刮到南, 許多市民紛紛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發”食鹽,

甚至有人連夜開車到週邊城區商店買鹽。

難道核輻射真的已對食用鹽產生什麼重要影響, 引得無數人蜂擁而至的去搶購食用鹽, 抑或是大眾的“不明真相”跟風所致?

專家表示, 核事故發生後, 即使沒有受到實際輻射, 都會產生精神上的焦慮, 正如現在的搶購食用鹽的風潮。 這種情況主要歸因於健康危險的自我感受, 它部分取決於人們是否相信主管部門有能力和值得依賴, 是否已經採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動來控制輻射劑量。 醫學工作者應對人們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 解除心理恐慌狀態。

不管核輻射會不會污染海水, 進而影響到今後食用鹽的提取。 但可以肯定的是, 面對核輻射的巨大危害和相關說法面前,

人們的這種不自覺的“過度作為”的心理“輻射”所參生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 即使沒有受到實際輻射, 都會產生精神上的焦慮, 正如現在的搶購食用鹽的風潮。

何謂心理恐慌?

恐慌心理, 是指人們在面對想像或現實的威脅時所產生的特定心理反應。

它有個體性恐慌與群體性恐慌之分。 在危機事件中, 人們不合理與不合作的行為反應, 就是典型的群體性恐慌的心理表現。 從社會學角度看, 恐慌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信任危機, 是個體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喪失信任之後的應激性反應。

據瞭解, 一般人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城市災難與危險時, 首先會出現“否認”心理, 對於災難的來臨會自欺欺人而採取“不作為”, 而在“否認”心理之後, 隨之而來的就是“過度作為”心理, 人們開始出現認知的偏差, 比如網路轉發不理性資訊等。 尤其是對於核輻射這個抽象的概念, 人們對於這個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 特別容易緊張。

專家:搶購碘鹽的心理傳染更恐怖

不管核輻射會不會污染海水,

進而影響到今後食用鹽的提取。 但可以肯定的是, 面對核輻射的巨大危害和相關說法面前, 人們的這種不自覺的“過度作為”的心理“輻射”所參生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

據研究, 在面對災難時, 75%的人會出現恐慌心理, 極少部分人處於理性的狀態。 對於大部分恐慌人群, 需要正確地引導他們去認識災難的本質。 專家表示, 主要還是依靠政府和主流媒體及時發佈官方正確、透明的災難資訊, 讓人們充分瞭解, 以消除心理疑慮。

另外, 專家也提醒, “恐慌具有傳染性”,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 許多虛假的資訊很快就能傳播開來, 而人們往往更容易相信負面的資訊, 因此很容易引起“群體恐慌”。 建議我們應該多去瞭解、分析,

理性地進行判斷, 而非盲目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