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關於耳垢的六個常識

耳垢俗稱耳屎, 人們平時很少對它有太多的關注, 但這種黏性物質能揭示出人體的大量資訊。 近日, 美國《赫芬頓郵報》刊文, 總結出耳垢的6個秘密。

1.耳垢的一個實際功能就是能對耳朵起到潤滑作用, 就像眼淚能潤滑眼睛一樣。 適量的耳垢能避免耳朵發幹發癢。

2.掏耳朵弊大於利。 這種黏性物質是由具有潤滑作用的分泌物、脫落的皮膚細胞、汙物和灰塵構成的, 大部分的耳垢能夠自行被清理出來。 下顎的每一個動作(無論是說話或是咀嚼), 都能將耳垢推出耳道, 並不需要棉簽。 實際上, 試圖清理耳垢的做法弊大於利,

很可能使耳垢被進一步推進耳道而不是被清理出來。 大多數專家建議人們不要去理會耳垢, 除非它影響到了你的聽力。

3.有些人的耳垢較濕潤, 而另一些人的耳垢更乾燥。 如果你的耳垢呈現為白色片狀, 這就意味著你的汗液不會那麼難聞, 因為這表明你體內缺乏引起體臭的物質;如果耳垢呈暗色且發黏, 這就意味著你的汗味兒很難聞。

4.美國費城莫耐爾化學感官中心的研究者發現, 與汗水一樣, 耳垢中的化合物在不同種族之間存在著差異:能夠生成氣味的分子在白種人耳垢中的數量普遍高於東亞人。

5.壓力或恐懼會增加耳垢的分泌量。 耳朵中有助於耳垢分泌的腺體被稱為大汗腺, 而大汗腺(也稱頂漿分泌腺)也負責生成具有臭味的汗液。

根據美國演講、語言和聽力協會的研究顯示, 壓力會刺激大汗腺分泌汗液, 也會讓大汗腺產生更多的耳垢。

6.“清水加棉簽”是最有效地清理方式。 切忌不可用材質較硬的工具去掏, 更不要用蠟燭來燃燒耳垢, 否則就會造成燒傷、耳道堵塞或鼓膜穿孔。 如果一定要清理, 在淋浴時, 用少量的溫水清洗耳朵, 然後用消毒棉簽擦乾耳道, 這樣會更安全、更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