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調中丸的功效與作用

氣溫的變化不定讓身體體質本來就弱的朋友更是感到各種不適, 下面就介紹一種一應用非常廣泛的中藥方劑調中丸, 讓大家都能健康起來。

【處方】 人參(去蘆)白術 乾薑(炮)各90克 甘草(炙)45克

【制法】 上藥為細末, 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主中焦虛寒, 下利清穀, 腹痛食少者。

【用法用量】 每服1~40丸, 空腹時用溫水送下。

【備註】 本方與《傷寒論》理中湯組成相同, 但甘草用量減半。 參閱該條。

【摘錄】 《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處方】 乾薑(炮)橘紅 白術 茯苓(去皮)木香 縮砂仁 官桂(去粗皮, 不見火)良薑各等分

【制法】 上藥為細末, 糊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溫中健脾。 主小兒久傷脾胃, 腹脹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 空腹時用溫開水下。

【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十

【處方】 白術1兩半, 高良薑1兩半, 桂(去粗皮)1兩, 甘草(炙)1兩, 人參1兩, 京三棱(炮)1兩, 紅豆蔻半兩, 乾薑(炮)半兩, 枳殼(去瓤, 麩炒)3分。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傷寒後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加至30丸, 空心溫酒送下, 日2次。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處方】 赤茯苓1兩, 白術1兩, 桔梗(銼碎)1兩, 澤瀉1兩, 陳皮(去白)1兩, 幹葛1兩, 滑石1兩半, 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 半夏(湯洗7次, 焙)1兩半, 豬苓(去皮)2分, 黃芩2分, 木通2分, 黑牽牛1兩半, 幹生薑3錢。

【制法】 上為細末, 白麵糊和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剖判清濁, 升降水土, 流濕潤燥, 消飲除痰。 主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

食後生薑湯送下。

【摘錄】 《禦藥院方》卷三

【處方】 青皮1兩, 紅皮1兩, 大黃1兩, 牽牛3兩。

【制法】 上為細末, 滴水和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止嘔吐, 寬利胸膈。 主脾胃虛。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 空心食前溫水送下。

【摘錄】 《宣明論》卷十二

【處方】 人參半兩, 白術半兩, 鱉甲半兩, 柴胡半兩, 茯苓半兩, 三棱半兩, 當歸半兩, 陳皮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水煮麵糊為丸, 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化癖進食長肌。 主榮衛不和, 脾虛多病, 肌體清瘦, 或發寒熱, 面色痿黃。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 米飲送下。

【摘錄】 《雞峰》卷十二

【處方】 鱉甲(醋炙)1兩, 當歸1兩, 黃耆1兩, 人參1兩, 附子(炮)1兩, 桂心1兩, 胡黃連1兩, 雄黃少許。

【制法】 上為末, 棗肉為丸, 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肉疳。 眼目常痛, 飲食不下, 食物不消, 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3丸,

米湯送下。

【注意】 忌魚, 油物。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洪州張道人方

【處方】 阿魏3錢(用醋化成膏, 入白麵和作餅子, 焙乾), 厚樸(搗作粗末, 用生薑、自然汁拌勻, 慢火銚子內炒幹)1錢, 白附子(搗作粗末, 用醋拌勻, 慢火銚子內炒幹)1錢, 草豆蔻(和皮搗作粗末)1錢(入青鹽2錢, 入銚子內同炒黃色)。

【制法】 上為末, 酒煮麵糊丸, 如綠豆大, 以丹砂為衣。

【功能主治】 散宿冷, 調髒氣。 主腰膝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 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一八七

【處方】 大黃5兩(銼炒), 麻仁1兩(別研), 枳殼(去瓤, 麩炒)1兩, 白茯苓(去黑皮)1兩, 前胡(去蘆頭)1兩, 芍藥1兩, 黃芩(去黑心)1兩。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辟四時疫癘非節之氣。 主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 食後以飲送下。

微利為度。 日晚夜臥服之佳。

【摘錄】 《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處方】 大黃(銼)4兩, 鱉甲(醋炙黃, 去裙襴)4兩, 樸消4兩, 桃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 麩炒)4兩, 萊菔1斤(捶碎, 絞取汁), 皂莢5挺(去皮, 捶碎, 用水1升, 挼取汁, 濾過)。

【制法】 將前4味為末, 以陳醋1升半, 同皂莢、萊菔汁煎5-7沸, 後入藥末, 同熬得所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腸風熱, 秘澀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溫米湯飲送下。

【摘錄】 《聖濟總錄》卷十七

【處方】 赤茯苓(去皮)1兩, 白術1兩, 陳皮(去瓤)1兩, 桔梗1兩, 豬苓(去皮)1兩, 澤瀉1兩, 黃芩1兩, 大黃1兩, 桂(去粗皮)1兩, 枳殼(麩炒去瓤)1兩半, 葛根1兩半, 木通1兩半, 半夏(湯洗)2兩, 滑石2兩, 黑牽牛(生用)6兩。

【制法】 上為細末, 水煮薄麵糊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脾胃不和, 內挾濕熱, 煩躁發渴, 不思飲食,

頭目昏眩, 小便不清, 胸膈痞悶, 脅肋(月真)脹。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 溫水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 《禦藥院方》卷三

【處方】 人參5兩, 茯苓5兩, 甘草5兩, 白術5兩, 乾薑4兩。

【制法】 上為細末, 蜜和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腹冷氣, 不能食, 及少氣。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空腹溫酒送服, 日2夜1;不飲酒者, 煮大棗飲送下。

【注意】 忌海藻、桃米、酢。

【摘錄】 《醫心方》卷九引《廣濟方》

【處方】 柴胡、茯苓、人參、木香、桂心、大黃(濕紙裹煨)、枳殼(麩炒, 去皮瓤)、甘草(炙)、鱉甲(醋炙)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諸疳, 或熱攻沖心, 肺氣急, 晝夜有汗, 日漸羸瘦, 不吃乳食。

【用法用量】 每歲服2丸, 至5歲3丸, 熱水送下。

【摘錄】 《顱囟經》卷上

【處方】 當歸半兩(銼, 微炒), 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 微炒去汗),

附子1個(炮裂, 去皮臍), 狼毒半分(炒黃), 巴豆10個(去皮心, 出油盡), 杏仁12個(湯浸, 去皮尖雙仁, 炒微黃), 細辛1分, 豉4合(炒微焦)。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麻子大, 以器盛之。

【功能主治】 小兒胎寒虛, 脹滿, 不嗜食, 大便青, 夾白膿, 及欲發癇。

【用法用量】 未滿100日兒, 每服1丸, 以溫水送下;3歲兒, 每服2丸。 以利為度。

【摘錄】 《聖惠》卷八十二

【處方】 人參1兩, 赤茯苓(去黑皮)1兩, 桔梗(銼, 炒)1兩, 橘皮(去白焙)1兩, 白術1兩, 半夏(薑汁同搗作餅, 曬乾)1兩, 沉香1兩, 檳榔(銼)1兩, 藿香葉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厥逆病, 三焦不調, 升降否隔, 頸痛膺腫, 胸滿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溫生薑湯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處方】 乾薑(炮)、橘紅、白術、茯苓(去皮)、木香、縮砂仁、官桂(去粗皮, 不見火)、良薑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後溫水送下。

【摘錄】 《本事》卷十

【處方】 白術5分,人參5分,甘草(炒)5分。

【功能主治】 小兒脾胃虛寒。

【摘錄】 《保嬰撮要》卷九

通過本文對於調中丸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不斷的衝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

不見火)、良薑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稀糊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後溫水送下。

【摘錄】 《本事》卷十

【處方】 白術5分,人參5分,甘草(炒)5分。

【功能主治】 小兒脾胃虛寒。

【摘錄】 《保嬰撮要》卷九

通過本文對於調中丸的一些介紹,我們知道隨著現在時代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不斷的衝擊著人們的視線,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要選擇對適合自己的,因為不一樣的養生方劑是有針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