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大沙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Dà Shā Yè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Hongkong Pavetta

【別名】大葉滿天星、滿天星、山鐵尺、青風木、港大沙葉、香港大沙葉、茜木、巴佛他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大沙葉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vetta hongkongensis Bremek .[p.indica auct non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原形態】灌木或小喬木, 高1-4m。 小枝常有棱角, 無毛。 葉對生, 薄紙質;葉柄長1-2cm;托葉闊卵狀三角形, 長約3mm, 內面被白色長毛;葉片長圓形至橢圓狀倒卵形, 長8-15cm, 寬3-6.5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上面無毛, 散生多數點狀菌瘤, 下面近無毛或沿中脈上被短柔毛。 聚傘花序頂生, 稠密而多花;總花梗長1-4cm;花大, 白色;花梗長3-6cm;萼簡鐘形, 長約1mm;先端不明顯4裂, 花冠簡長約15mm, 先端4裂, 裂片卵開, 長4-5mm, 內面基部被疏柔毛;花藥伸出, 線形, 開花時部分旋扭。 果球形, 直徑約6mm, 花期3-4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低海拔灌木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嫩枝黑色或淺褐色,

有棱及明顯的節。 葉對生, 薄紙質, 爭縮, 展平後呈橢圓狀寬披針形, 長8-15cm, 寬3-6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上面淺灰綠色, 下面色稍淺, 葉面隱約可見黑色小點, 對光照視小點清晰;葉柄長約1cm;托葉三角形, 多脫落。 枝頂偶見殘留的傘誠心誠意太聚傘花序。 氣微味微苦。 以枝嫩、葉多色灰綠、不帶花者為佳。

【化學成份】葉含有黃酮甙, 氨基酸, 糖類, γ-穀甾醇(γ-sitosterol), 槲皮醇(quercus alcohol)和一低熔點的羰基化合物(carbonyl compound)

【性味】苦辛;寒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感冒發熱;中暑;肝炎;跌打損傷;風毒疥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疥癩。 2.《嶺南采藥錄》:治風毒, 痧脹。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 活血去瘀。 治感冒發熱, 肝炎, 跌打損傷,

防治中暑。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