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心包穿刺部位

心包穿刺是一種常見的檢查和治療的方法, 它穿刺的部位主要是在劍突下和左肋緣相交的部位, 一般是在左側第五肋間, 在心濁音界內側1到2公分的地方。 在進行心包穿刺的時候, 一定要在無菌的條件下來實施, 要進行局部的麻醉, 穿刺的部位不能太深, 避免刺到心臟, 同時要加強術前和術後的護理。

原理

此外, 當心包有大量積液時, 患者的血液迴圈受到嚴重干擾, 靜脈血不能順利回到心臟, 心臟的排血功能發生障礙, 心包穿刺放出大量積液便可使患者症狀減輕, 甚至消失。

心包穿刺必須在無菌技術下進行, 局部應用普魯卡因麻醉, 穿刺部位不可過深, 以免刺破心房、心室或刺破冠狀動脈造成心包腔大量積血。 心包穿刺雖有一定的危險性, 但如嚴格按操作規程謹慎進行, 還是比較安全的一種診斷兼治療的方法。

適應症

1、確定心包積液性質;

2、解除心包填塞;

3、心包積膿的治療;

4、心包開窗的術前判斷。

原則

1、宜左不宜右;

2、宜下不宜上;

3、宜外不宜內;

4、宜直不宜斜

操作方法

1、術前宜行X線及(或)超聲檢查, 以便決定穿刺部位及估計積液程度;積液量少者不宜施術。

2、選擇適宜體位, 如從心尖部進針常取坐位;如選擇劍突下進針常選斜坡臥位, 腰背部墊枕。

3、囑患者于術中勿咳嗽或深呼吸, 必要時術前可給予適量的鎮靜劑。

4、常用穿刺方法有下列二種:①心前區穿刺, 于左第5、第6肋間隙心濁音界內側進針, 向後、向內指向脊柱方向刺入心包腔。 穿刺針尖入皮下後,

助手將注射器與穿刺針後的橡膠管相連接, 並抽吸成負壓, 當穿刺針入心包腔後, 膠管內立即充滿液體, 此時即停止進針, 以免觸及心肌或損傷冠狀動脈;②胸骨下穿刺於胸骨劍突與左第7肋軟骨交界處之下作穿刺點, 穿刺方向與腹壁成45°, 針刺向上、後、稍向左而入心包腔的後下部。 其餘操作同上。 有條件可在超聲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