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白簕枝葉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Bái Lè Zhī Yè

【英文名】Acanthopanox trifoliatus (L.)Merr.

【別名】白茨葉、白勒遠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白簕的嫩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anthopanax trifoliatus (L.)Merr.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攀援狀灌木, 高1-7m。 枝細弱鋪散, 老枝灰白色, 新枝棕黃色、疏生向下的針刺, 刺先端鉤曲, 基部扁平。 葉互生, 有3小葉, 稀4-5;葉柄長2-6cm, 有刺或無刺;小葉柄長2-8mm;葉片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 稀倒卵形, 中央一片最大, 長4-10cm, 寬36.5cm, 先端尖或短漸尖, 基部楔形, 上面脈上疏生剛毛, 下面無毛, 邊緣有細鋸齒或疏鈍齒, 側脈5-6對。 傘形花序3-10, 稀多至20個組成頂生的傘形花序或圓錐花序, 直徑1.5-3.5cm;總花梗長2-7mm, 無毛;萼筒邊緣有5小齒;花黃綠色, 花瓣5, 三角狀卵形, 長約2mm, 開花時反曲;雄蕊5, 花絲長約3mm;子房2室, 花柱2, 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 核果漿果狀, 扁球形, 直徑約5mm, 成熟果黑色。 花期8-11月, 果期9-12月。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除濕斂瘡。 主感冒發熱;咳嗽胸痛;痢疾;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刀傷;癰瘡疔癤;口瘡;濕疹;疥瘡;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30g;或開水泡服。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湯洗。

【注意】孕婦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