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譜

一場秋雨一場寒 4款雨后養生粥

目錄:

第一章:推薦4款雨后養生粥

第二章:秋雨涼疾病來 打好健康很重要

第三章:秋雨過后注意“三溫暖”

編者按:初冬冷雨過后, 濕度增加, 溫度下降容易引發很多疾病, 對健康無益。 因此下雨的時候一定要做好保健,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 雨后要注意什么, 有什么好的膳食能幫我們調理身體吧!

推薦4款雨后養生粥

又是一場冷雨過后, 頓時絲絲涼意襲身而來,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 有許多的因素在不經意中都會影響著身體健康, 所以初冬下雨要注意, 應多防范。 此時, 養生應吃什么好?中醫為你推薦4款最適合雨后養生的養生粥。

在深秋過后, 機體各組織系統均處于水分相對貧乏的狀態, 如果這時再受風著涼, 會極易引發頭痛, 鼻塞、胃痛, 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 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 特別是老年人和體質較弱者對這種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較差, 更應注意防涼。

在起居方面要注意早睡早起, 注意添加衣物, 還要多注意多運動, 增強心肺功能;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酸性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像蘋果、橘子、橙子、山楂等都是酸性食物, 可以適當多吃一些。 在房事方面, 宜節制房事, 蓄養陰精。

一、南瓜小米粥

南瓜小米粥

南瓜性味甘、溫, 歸脾、胃經, 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之功, 適用于脾虛氣弱、營養不良、肺癰、水火燙傷, 小米能開腸胃、補虛損、益丹田, 可用于氣血虧損、體質虛弱、胃納欠佳者進補。 所以南瓜小米粥適合血氣虧損、身體虛弱者, 術后和產后尤其適宜喝南瓜小米粥, 胃口不好, 體內有熱毒也可以多喝南瓜小米粥。

二、紅棗桂圓黑米粥

紅棗桂圓黑米粥

紅棗桂圓黑米具有開胃益中, 健脾暖肝, 明目活血, 滑澀補精的功效, 對于少年白發, 婦女產后虛弱, 病后體虛以及貧血, 腎虛均有很好的補養作用。

三、紅豆蓮子粥

紅豆蓮子粥

紅豆蓮子粥有健脾補腎, 利尿消腫的功效。 適用于脾虛食少、便溏、乏力、腎虛尿頻、遺精、心虛失眠、健忘、心悸等癥。 紅豆蓮子粥還可作為病后體弱者的保健膳食。 也可作為保健強身藥膳。

四、山藥安神粥

山藥安神粥

此粥補氣補血, 改善膚色, 補腎溫胃。 山藥有很好的滋補作用這大家都知道, 但是治療失眠的藥膳里為什么也要用山藥呢?這是因為經常失眠的人, 往往腸胃功能都不太好, 而新鮮的山藥中含有大量含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以及消化酵素, 這些物質有助于胃腸的消化吸收, 可以幫助長期失眠的患者恢復胃腸道的功能。

秋雨涼疾病來 打好健康很重要

隱患1:關節痛

連綿的小雨, 氣壓降低、濕度增高造成關節炎病人局部疼痛加重, 一位60歲的大伯今天特意打車和老伴一起趕到了醫院, 老伯有多年的關節炎, 今年天氣剛出現陰涼, 關節疼痛就出現了, 今天碰到下雨天癥狀加劇, 甚至走路都有困難。

醫生解釋:關節炎病人的周圍血管收縮和擴張時間比普通人要長, 且收縮、擴張得不充分, 因此在較冷環境中皮膚溫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 進入溫暖環境時皮膚溫度上升也較健康人慢。 因此, 關節炎病人在突然寒冷時, 往往會發生關節痛。 同時, 寒冷還可使關節的滑液黏度增加, 關節活動時也就增加了阻力。

專家建議:關節炎患者聽到氣象預報有突然降溫或陰雨的消息, 應及時做好保暖等預防工作, 以減少關節疼痛的發生,戶外活動要根據天氣情況增減衣服。

注意保持居室溫暖干燥。要多攝取蛋白質營養。鮮牛奶、大豆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對預防關節炎,減小關節炎疼痛都具有輔助作用。老年人還可以進行適量的運動以增加肌肉力量,這樣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比如散步、打太極拳、慢跑等,都是較好的活動方式。

特別提醒:關節疼痛用一些緩解疼痛的藥物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用藥一定要慎重。

隱患2: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又是一個心血管意外的老人,一大早在杭州市三醫院急診室看到醫護人員為一位躺在搶救床上的老人忙著。據了解,這已經是本周第三位突發血管意外的患者。由于老人送來的及時,經過搶救生命暫時脫離了危險,而前面兩位卻沒那么幸運,一位送到醫院時已經停止呼吸和心跳,另一位靠呼吸機維持呼吸。

醫生解釋:秋雨綿綿,天氣冷暖變化無常,氣溫降低時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管收縮,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有研究表明:氣溫每降低1℃,收縮壓就會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張壓會升高0.6毫米汞柱。而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很容易誘發腦出血和心絞痛發作,血壓波動較大時又容易誘發腦梗死。

秋季往往溫差較大,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的炎癥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有密切關系,常常會誘發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

專家建議:這個季節首先要加強耐寒鍛煉,增強身體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以避免疾病的發生。日間著裝不宜過厚,早晚外出注意保暖。室內要做到通風和保持一定的濕度,室溫最好在22-28℃,濕度在50-60%左右,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基礎上做到早睡早起。

其次,在飲食上要以“滋陰潤肺”為主,另外還應“少辛多酸”。多食可以起到滋陰潤

肺養血的作用的食物,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

另外,早晚喝杯水,每天吃1—2根香蕉。晨起一杯白開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香蕉可降壓、潤腸通大便并富含鉀鹽,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每天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鍛煉30-60分鐘。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搞得大汗淋漓,也不要一熱即脫,或者穿著汗透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慢跑、快走、做體操、打太極拳、登山、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可根據身體條件選擇適合的項目。運動后適當補充水分,同時多吃梨、西紅柿、柑橘、葡萄、大棗、蘿卜、芝麻、蓮子、銀耳、蜂蜜、紅豆等。

特別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降壓藥物等急救藥品,以做到有備無患。

隱患3:精神抑郁

陰雨天氣,患心理疾病的人明顯較以往增多。其中由抑郁轉為狂躁的病人和女性患者占大部分。

醫生解釋: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是大多數人在陰雨天的典型癥狀。原因之一是氣溫變化,雨天的氣溫要比相同天氣條件下低2℃左右,氣溫的突然降低會使人怕冷、情緒低落、工作效率相應降低。此外,陰雨天氣壓較低,使人們的血壓、血沉、尿量都隨之產生細微變化,加上長時間陰雨天氣,如體質稍差,就會出現沮喪、抑郁的情緒,壓抑感特別強烈。

醫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有一種“褪黑激素”,可使人消沉抑郁。連續下雨,光照減少,褪黑激素相對增多,情緒容易低沉消極。這種氣候狀況下,抑郁情緒就會乘虛而入。

另外,對一些本身患有抑郁癥的患者來說,陰雨天氣會使身體內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于抑制狀態,垂體、腎上腺等內分泌功能紊亂。生理失調加劇了心理失調,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睡覺多夢,整天憂郁沉悶,好像整個世界都變得冷冷清清。而再加上綿綿陰雨,他們往往會“觸景生情”,從而引發狂躁癥。

專家建議:當陰雨天或早晚無陽光時,盡量打開家中或辦公室中的全部照明裝置,使屋內光明敞亮。人在這種光線充足的條件下進行活動,可調動情緒,增強興奮性、減輕或消除抑郁感。

在飲食上可增加糖類攝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減輕憂郁,但糖尿病患者除外。還可以適當服用復合維生素B類、谷維素等,可調節精神情緒。此外,咖啡、濃茶等有一定的提神作用,能減輕或消除憂郁現象。

此外,可以通過運動來擺脫抑郁心情,比如到室外空氣清新、場地寬敞的地方散步、跑步、練太極拳、跳健身操等,都能調動情緒、緩解抑郁狀態。

特別提醒: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積極調整心態,長時間持續籠罩在低落、沮喪的情緒狀態中,直至影響到正常生活的能力。因此,即便是健康人,當抑郁狀態持續存在或頻繁發生時,也有必要進行心理治療。

秋雨過后注意“三溫暖”

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不生。然而,在這寒涼的秋雨天,保健專家提醒,脖子、腰腎、腳踝均處于人體陽氣運輸的主要通道上,是主要的生理支撐點,一旦受寒,便會引起相關部位的疾患。因此,要給這三部位做好保暖。

暖頸:寒涼讓頸椎病雪上加霜

長時間保持低頭或固定姿勢,頸后部肌肉韌帶組織長期僵持,會引起慢性勞損。一旦受寒,還會引發血管的收縮和頸部肌肉痙攣、神經水腫,誘發頸椎病或讓原有的頸椎病雪上加霜。

保護方法:讓脖子不受寒,最簡單的就是帶條圍巾或者穿高領衫等,保護好脖頸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氣入侵。此外,還可以做做擴胸仰頭抻筋骨的動作。即雙手交叉,放在頸部后面,同時擴胸,頭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頸與手臂形成“抵抗”之勢,這樣可以鍛煉頭頸部的肌肉。

暖腰:先天之本喜暖怕寒

中醫認為,腰乃腎之府,腎是人體先天之本,喜暖怕寒。老年人中比較高發的寒濕性腰痛,主要就是因腰部受風寒侵襲引起,在陰雨天會加重。因此需要注重腰部保暖。

保護方法:除借助戴腰圍增加保暖外,也可通過按摩疏解受涼帶來的不適。雙手互搓,快速把手掌搓熱后,將手掌捂在腎俞穴上,用手掌上的熱量來溫暖腰腎,同時雙手順時針按揉。腎俞穴就是我們俗稱的“腰眼”,是護腎的重要穴位。

暖腳:寒邪生于足下

腳踝部有200多個穴位,是人體“小心臟”。寒氣一般都是從腳底侵入。因此,古語有云:白露不露腳,說的就是在白露節氣后,人就不能再光著腳穿鞋,需要穿上襪子,防止受寒。此外,除了穿上厚襪子外,泡腳也是保護腳踝的很好方式。

保護方法: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緩解疲勞的作用。一般40攝氏度左右的水溫即可(不燙手)。泡腳時加些中草藥效果更好。其中具有溫經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脈功效的有:紅花、當歸、雞血藤、艾葉。使用時不同功效的中草藥可搭配使用,一般來說,每種選用10克即可。此外,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要詢問醫生。

結語:年輕人身體硬朗,只要平時做好保健,幾場雨對他們并不能造成多少威脅。而中老年人身體素質不好的人更要注意頸椎、腰腹、和頭腳的保護。

以減少關節疼痛的發生,戶外活動要根據天氣情況增減衣服。

注意保持居室溫暖干燥。要多攝取蛋白質營養。鮮牛奶、大豆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對預防關節炎,減小關節炎疼痛都具有輔助作用。老年人還可以進行適量的運動以增加肌肉力量,這樣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比如散步、打太極拳、慢跑等,都是較好的活動方式。

特別提醒:關節疼痛用一些緩解疼痛的藥物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用藥一定要慎重。

隱患2:心腦血管疾病突發

又是一個心血管意外的老人,一大早在杭州市三醫院急診室看到醫護人員為一位躺在搶救床上的老人忙著。據了解,這已經是本周第三位突發血管意外的患者。由于老人送來的及時,經過搶救生命暫時脫離了危險,而前面兩位卻沒那么幸運,一位送到醫院時已經停止呼吸和心跳,另一位靠呼吸機維持呼吸。

醫生解釋:秋雨綿綿,天氣冷暖變化無常,氣溫降低時皮膚和皮下組織的血管收縮,外周血管的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有研究表明:氣溫每降低1℃,收縮壓就會上升1.3毫米汞柱,舒張壓會升高0.6毫米汞柱。而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很容易誘發腦出血和心絞痛發作,血壓波動較大時又容易誘發腦梗死。

秋季往往溫差較大,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的炎癥反應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有密切關系,常常會誘發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腦梗死。

專家建議:這個季節首先要加強耐寒鍛煉,增強身體對寒冷氣候的適應能力,以避免疾病的發生。日間著裝不宜過厚,早晚外出注意保暖。室內要做到通風和保持一定的濕度,室溫最好在22-28℃,濕度在50-60%左右,在保證充足睡眠的基礎上做到早睡早起。

其次,在飲食上要以“滋陰潤肺”為主,另外還應“少辛多酸”。多食可以起到滋陰潤

肺養血的作用的食物,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

另外,早晚喝杯水,每天吃1—2根香蕉。晨起一杯白開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預防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香蕉可降壓、潤腸通大便并富含鉀鹽,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發作。

每天要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鍛煉30-60分鐘。運動時不要穿得太厚,搞得大汗淋漓,也不要一熱即脫,或者穿著汗透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慢跑、快走、做體操、打太極拳、登山、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可根據身體條件選擇適合的項目。運動后適當補充水分,同時多吃梨、西紅柿、柑橘、葡萄、大棗、蘿卜、芝麻、蓮子、銀耳、蜂蜜、紅豆等。

特別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降壓藥物等急救藥品,以做到有備無患。

隱患3:精神抑郁

陰雨天氣,患心理疾病的人明顯較以往增多。其中由抑郁轉為狂躁的病人和女性患者占大部分。

醫生解釋: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是大多數人在陰雨天的典型癥狀。原因之一是氣溫變化,雨天的氣溫要比相同天氣條件下低2℃左右,氣溫的突然降低會使人怕冷、情緒低落、工作效率相應降低。此外,陰雨天氣壓較低,使人們的血壓、血沉、尿量都隨之產生細微變化,加上長時間陰雨天氣,如體質稍差,就會出現沮喪、抑郁的情緒,壓抑感特別強烈。

醫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有一種“褪黑激素”,可使人消沉抑郁。連續下雨,光照減少,褪黑激素相對增多,情緒容易低沉消極。這種氣候狀況下,抑郁情緒就會乘虛而入。

另外,對一些本身患有抑郁癥的患者來說,陰雨天氣會使身體內的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處于抑制狀態,垂體、腎上腺等內分泌功能紊亂。生理失調加劇了心理失調,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睡覺多夢,整天憂郁沉悶,好像整個世界都變得冷冷清清。而再加上綿綿陰雨,他們往往會“觸景生情”,從而引發狂躁癥。

專家建議:當陰雨天或早晚無陽光時,盡量打開家中或辦公室中的全部照明裝置,使屋內光明敞亮。人在這種光線充足的條件下進行活動,可調動情緒,增強興奮性、減輕或消除抑郁感。

在飲食上可增加糖類攝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減輕憂郁,但糖尿病患者除外。還可以適當服用復合維生素B類、谷維素等,可調節精神情緒。此外,咖啡、濃茶等有一定的提神作用,能減輕或消除憂郁現象。

此外,可以通過運動來擺脫抑郁心情,比如到室外空氣清新、場地寬敞的地方散步、跑步、練太極拳、跳健身操等,都能調動情緒、緩解抑郁狀態。

特別提醒: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抑郁的危害,不能積極調整心態,長時間持續籠罩在低落、沮喪的情緒狀態中,直至影響到正常生活的能力。因此,即便是健康人,當抑郁狀態持續存在或頻繁發生時,也有必要進行心理治療。

秋雨過后注意“三溫暖”

俗話說,春捂秋凍,百病不生。然而,在這寒涼的秋雨天,保健專家提醒,脖子、腰腎、腳踝均處于人體陽氣運輸的主要通道上,是主要的生理支撐點,一旦受寒,便會引起相關部位的疾患。因此,要給這三部位做好保暖。

暖頸:寒涼讓頸椎病雪上加霜

長時間保持低頭或固定姿勢,頸后部肌肉韌帶組織長期僵持,會引起慢性勞損。一旦受寒,還會引發血管的收縮和頸部肌肉痙攣、神經水腫,誘發頸椎病或讓原有的頸椎病雪上加霜。

保護方法:讓脖子不受寒,最簡單的就是帶條圍巾或者穿高領衫等,保護好脖頸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氣入侵。此外,還可以做做擴胸仰頭抻筋骨的動作。即雙手交叉,放在頸部后面,同時擴胸,頭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頸與手臂形成“抵抗”之勢,這樣可以鍛煉頭頸部的肌肉。

暖腰:先天之本喜暖怕寒

中醫認為,腰乃腎之府,腎是人體先天之本,喜暖怕寒。老年人中比較高發的寒濕性腰痛,主要就是因腰部受風寒侵襲引起,在陰雨天會加重。因此需要注重腰部保暖。

保護方法:除借助戴腰圍增加保暖外,也可通過按摩疏解受涼帶來的不適。雙手互搓,快速把手掌搓熱后,將手掌捂在腎俞穴上,用手掌上的熱量來溫暖腰腎,同時雙手順時針按揉。腎俞穴就是我們俗稱的“腰眼”,是護腎的重要穴位。

暖腳:寒邪生于足下

腳踝部有200多個穴位,是人體“小心臟”。寒氣一般都是從腳底侵入。因此,古語有云:白露不露腳,說的就是在白露節氣后,人就不能再光著腳穿鞋,需要穿上襪子,防止受寒。此外,除了穿上厚襪子外,泡腳也是保護腳踝的很好方式。

保護方法: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緩解疲勞的作用。一般40攝氏度左右的水溫即可(不燙手)。泡腳時加些中草藥效果更好。其中具有溫經作用的有: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有活血通脈功效的有:紅花、當歸、雞血藤、艾葉。使用時不同功效的中草藥可搭配使用,一般來說,每種選用10克即可。此外,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要詢問醫生。

結語:年輕人身體硬朗,只要平時做好保健,幾場雨對他們并不能造成多少威脅。而中老年人身體素質不好的人更要注意頸椎、腰腹、和頭腳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