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養生要克服這五難
隨著生活水準提高, 人們早已不是僅僅滿足於溫飽, 養生成了現代社會的熱門話題。 在這個資訊時代, 我們打開電視, 拿起報紙,
養生先要克“五難”
魏晉時的名士嵇康在《答難養生論》中提出, 養生有五難, “名利不滅, 此一難也;喜怒不除, 此二難也;聲色不去, 此三難也;滋味不絕, 此四難也;神慮轉發, 此五難也”。 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有警示意義。
第一難:名利不滅
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序裡曾批評很多人“孜孜汲汲, 唯名利是務”。 我們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追名逐利, 把心思都放到了外面, 很少再有機會體會身體內部的變化, 這樣體內有些臟器已經出現了不平衡, 向心君發出求救信號了, 心臟這個君主之官卻體察不到下面的疾苦, 一旦到了能覺察的時候, 往往都到了很難挽回的地步,
第二難:喜怒不除
人都有七情, 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其中喜是心氣歡暢的表現, 怒是肝氣奮進的表現, 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情志, 所以不可能把它們除掉。 這裡的喜怒是指超出正常範圍的狂喜和暴怒, 狂喜則心氣渙散而不收, 暴怒則肝氣剛爆而不柔, 絕對會對本髒造成嚴重的損害。 其他如憂思悲恐驚五情, 如果過度, 也會對機體造成傷害, 憂(悲)傷肺, 恐(驚)傷腎, 思傷脾。
第四難:滋味不絕
這一點比較好理解, 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 我們吃的東西需要脾胃來運化,
第三難:聲色不去
貪圖聲色和貪圖名利都是貪欲的表現, 為什麼分為兩條呢?這有一收一放的不同, 貪名利是往裡收斂, 希望自己的存款越多越好, 名頭越大越好, 這都是積累自己想要的東西;貪圖聲色則是把存的東西揮霍出去, 儘管自己身體有點家底, 但如果總是揮霍無度的話, 遲早也會神衰精虧。
第五難:神慮轉發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 就是曲運心機, 喜歡算計, 耍小聰明。 一件事情總在心裡繞來繞去,
因此, 我們在探索養生之道時, 首先要注意上述五難克服了沒有, 其次才是食療、拍打等細節的技巧, 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中醫食療的基本原則是:辨證施膳、全面膳食、飲食有節。
一、 辨證施膳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指導原則, 即在臨床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 結合病人的體質以相應的治療。 只有在正確辨證的基礎上進行選食配膳, 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否則, 不僅於病無益, 反而會加重病情。
中醫認為, 臨床病證不外虛證、實證、寒證、熱證。 如神疲氣短,
另外, 在辨證施膳的時候, 還必須考慮個人的體質特點。 例如形體肥胖之人多痰濕, 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品;形體消瘦之人多陰虛血虧津少,
二、全面膳食
所謂全面膳食, 就是要求在飲食內容上盡可能做到多樣化, 講究葷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食等之間的合理搭配。 現代營養學認為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主要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水和纖維素七大類物質。 這幾大類營養素分別存在於不同種類的食物中, 如糧食類食物主要含有豐富的糖類,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魚、肉、奶、蛋類則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如果一味追求素食,進食穀類、蔬菜類食物,摒棄或限制動物性食品的攝入,久則使蛋白質的供給不足,不能滿足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也影響脂溶性維生素D、維生素E等的吸收,引起一系列症狀。而效仿西方的膳食結構模式,大量攝入動物性食品,勢必使某些腫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直腸癌等的發病率明顯升高,也使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風等病的發生增多。所以,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必須採用平衡膳食,全面膳食。
三、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是指每天進食宜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進食的量,一是指進食的時間。
如糧食類食物主要含有豐富的糖類,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魚、肉、奶、蛋類則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如果一味追求素食,進食穀類、蔬菜類食物,摒棄或限制動物性食品的攝入,久則使蛋白質的供給不足,不能滿足機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可引起低蛋白血症,也影響脂溶性維生素D、維生素E等的吸收,引起一系列症狀。而效仿西方的膳食結構模式,大量攝入動物性食品,勢必使某些腫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直腸癌等的發病率明顯升高,也使動脈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風等病的發生增多。所以,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必須採用平衡膳食,全面膳食。三、飲食有節
飲食有節是指每天進食宜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挑食。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進食的量,一是指進食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