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家养生,心息则神安

佛家讲“心静自然凉”中讲的是一个静字, 这里所说的“静”不是安静, 心静是佛家养生的开始。 道家讲人必须要保持“虚灵”的状态, 才能保持清醒, 保持健康。

俗语说“灵机一动, 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 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 老师教人, 医生治病, 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 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 有时也叫“关键”。 当然, 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 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 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 记住, 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 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其实, 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 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 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 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 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 心乱了, 对外可以紊事, 对内可以打扰血气, 使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 都是乱, 为多病短寿的根源,

不但养病时不应乱, 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多嗔伤肝, 多淫伤肾, 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 愤怒伤肝, 劳虑伤神。 身病之起, 无不由心虚弱, 外邪乘入。 而心虚气弱, 每由心魂恼乱, 真体不充, 发现种种不安。 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 皆足以致病。 以贪之不得, 于是乎嗔。 贪嗔可使心荡气促, 胆惊肝旺, 六脉震动, 五脏沸腾, 外邪同时乘入, 此病之起因。 凡人欲求长寿, 应先除病。 欲求除病, 当明用气。 欲明用气, 当先养性。 养性之法, 当先调心。

心神不安, 情性燥急, 为致病致死之总因。 故安心法, 为卫生第一要诀。 心可以主动一切。 心定则气和, 气和则血顺, 血顺则精足而神旺, 精足神旺者, 内部抵抗力强, 病自除矣。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能静则仁, 有仁则寿,

有寿是真幸福。  #p#分页标题#e#

静坐是息心法, 心息则神安, 神安则气足, 气足则血旺, 血气流畅, 则有病可以去病, 不足可以补充, 已足可以增长。 现在病可去, 未来病可防, 此其小者也。 又心息则神明, 神明则机灵, 静者心多妙, 观机辨证, 格外敏捷, 见理既正, 料事益远, 遇乱不惊, 见境不惑, 能一切通达, 自无主观偏执之弊, 而大机大用, 由此开启矣。

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 心绪低迷、消沉。 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 让心安定。 然后慢慢调理, 健康很快恢复。 心安才能气顺, 气顺才能除病。 否则心急火上, 肝气受损, 加重病情。 心神宁一, 那浑身的血气, 自可健全发挥。 心有两种, 一是真心, 一是妄心。 真心是水, 妄心是波, 波因风动, 风止波息,

而水不动。 寂然无念, 是无心心也。

子时失眠, 肾水必亏, 心肾相连, 水亏则火旺, 最易伤神。

睡时如有思想, 不能安着, 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 此最耗神。 午时属心, 此时可静坐一刻钟, 闭目养神, 则心气强。 人生一切事业, 皆以精神为根本, 而精神之衰旺强弱, 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 一个乱字, 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静养法:安坐(卧)在床上, 把身心一齐放下, 自己浑身如融化, 不许用一毫气力, 好像没有这个身子相似。 呼吸顺其自然, 心也不许它用一点力, 一起念便是用力了。 把心安在脚底板下, 此是引火向下, 引水向上, 自然全身气血顺畅。 修行要诀: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

具体要求:不许任何部分用一点气力, 包括意念、呼吸、肢体,

做到:眼不观, 耳不闻, 鼻不嗅, 舌不尝, 口不纳, 心不想。 此是唯一条件。 若有所思所闻所觉, 即是用气力, 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气力。 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气力。 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 似乎不由口鼻内出纳, 而浑身八万四千毛孔中有了动作, 或张或翕, 此时无我无身无气无心, 天然心归本位。 所谓引火归元, 又名水火既济, 为治疗百病之总诀。

常常我们去医院看病, 做一个全面的检查, 最后医生告诉你, 你没有生病。 起这类就是心神不安, 心情急躁所造成的, 所以佛家养生说, 养生先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