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避免錯誤服藥的完美對策

文章導讀

眾所周知吃錯藥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確實人們也非常小心, 但總有一些人還是會誤入雷區;搞混藥名、拿錯包裝、重複吃藥、弄錯劑量……一系列的問題都出現在人們身邊;面對如此嚴峻的現象,

大家應該採取哪種對策呢?

1、搞混藥名, 看錯包裝

有的醫生字跡潦草, 如果你拿著這樣的處方去買藥, 藥師很可能“判斷錯誤”。 這是因為, 很多藥名確實太相似了。 藥店往往按藥名排序擺放藥品, 這也給拿錯藥埋下隱患。 因此, 患者買藥時一定要核對一下該藥是否治自己的病。

一項統計顯示, 將近1/4錯誤用藥因搞混藥名所致。 例如, 治療抑鬱症的帕羅西汀與抗血栓藥氯吡格雷、抗癌藥紫杉醇, 在英文發音上非常相似。 藥品的中文名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比如優降寧是降壓藥, 而優降糖是降血糖藥, 消炎痛主要用於治療關節炎、肌肉痛, 而消心痛則用於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等等。

還有一種情況不容忽視——藥品包裝相似。 醫生提醒, 兒童常用藥艾暢和美林的新包裝看上去像“孿生兄弟”, 但二者藥效不同, 前者主要治感冒鼻塞、流涕、咳嗽, 而後者是退燒藥。

對策:首先, 當你拿到一張新處方時, 最好與醫生核對藥名、用量、用法等內容。 其次, 實際用藥時, 還要仔細核對藥名。 就拿艾暢和美林來說, 如果寶寶半夜發燒需要用藥, 弄錯了很可能耽誤病情。

2、幾種藥一起吃

每一種藥物都有特定的化學成分, 不同化學成分相遇時可能“放大”藥物本身的副作用, 也可能產生新的有害于健康的物質。 美國Epocrates網臨床資訊中心主任安妮·邁尼蓋蒂博士介紹, “升高血壓和眩暈是最常見也是最危險的副作用。

”如果一種藥物會讓你頭暈, 那同服兩種藥物的結果很可能是暈倒, 其後果往往是骨折或腦震盪。

“還有一種藥物須特別注意, 就是抗凝藥華法林。 ”內格雷特博士介紹, 該藥被稱為“藥物相互作用之王”。 它的有效劑量範圍比較窄, 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也容易受到其他心臟病藥物的影響。

對策:每次買藥時, 最好保留藥品說明書或請藥師幫你列印一份常見副作用的說明。 如果同一時期使用的幾種藥物有相似的副作用, 最好不要同時服藥。 另外, 如果出現類似的副作用, 及時請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3、重複吃同一類藥

擁有同一種通用名的藥品, 由不同藥廠生產時, 又會有一個獨特的“商品名”。 很多時候, 人們熟知其商品名,

卻忽視了通用名, 從而可能出現重複用藥的情況。 例如, 人們都知道“速尿”這種利尿藥, 而對其通用名“呋塞米”卻知之甚少。

對策:如果醫生選的藥品有商品名, 最好請他在處方上標明。 如果有興趣, 你還可以留意一下, 其實, 很多藥物還有別名。 拿退燒常用的對乙醯氨基酚(通用名)來說, “撲熱息痛”、“退熱淨”也是指它, 其商品名還有“必理通”、“泰諾林”等。

4、弄錯劑量

藥品有不同的計量單位, 它們往往還用縮寫或符號標注。 對不熟悉醫學常識的人來說, 這絕對是個挑戰。 看錯一個小數點, 比如把1.0毫克看成10毫克, 就會導致十倍劑量的嚴重錯誤。 使用胰島素等注射用藥時尤其要弄清楚標準計量單位。

對策:仔細看看你的處方, 如果不明白計量單位的意義,

請諮詢藥師後進行標注說明, 以便強化記憶。

5、服藥期間喝酒

不喜歡酒精的藥物不在少數。 安眠藥時飲酒可能使人昏迷不醒;使用頭孢類抗生素期間飲酒, 可能出現面部潮紅、心悸、呼吸困難甚至過敏性休克;酒精不僅會增加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非甾體抗炎藥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風險, 還可能出現嚴重的肝腎損害;酒精可能增強降壓藥的作用, 導致低血壓;糖尿病人用藥期間空腹飲酒, 容易引發低血糖。

對策:除非醫生明確告訴你, 服某種藥物期間不用忌酒, 否則千萬不要抱有僥倖心理。 即便是吃感冒藥, 由於可能含有解熱鎮痛藥, 酒精也可能增加它們對肝臟的傷害。

6、吃藥時還吃保健品

不用看醫生就能買到非處方藥,

保健品在超市和商場裡就能購買, 這讓人們覺得它們“很安全”。 但要注意, 如果你正在服用處方藥, 必須小心謹慎。 例如, 次水楊酸鉍片能迅速緩解上腹飽脹、燒心、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 但它可能與某些抗凝藥、降糖藥相互作用, 增加不良反應風險。

美國有一種用聖約翰草提取物製成的保健品, 不少人用它緩解輕度抑鬱症。 事實上, 它會影響其他抗抑鬱藥, 有時還會干擾華法林以及某些心臟病用藥, 如地高辛的作用。

對策:沒錯, 當醫生開處方時, 你一定要把最近一兩周吃過或正在服用的非處方藥以及保健品告訴他, 以避免這類風險。

溫馨提示:是藥三分毒, 吃錯藥對人們的影響太大, 大家一定要嚴肅對待, 謹慎處理,當然有了以上對策,相信大家以後再也不會吃錯藥了!

謹慎處理,當然有了以上對策,相信大家以後再也不會吃錯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