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寶寶尿床父母不必過分糾正(1)

尿床是孩子的特權, 但這項權利卻有“有效期”。 如何能讓他們在“有效期”內學會自己上廁所呢?嬰幼兒時期, 孩子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健全, 對尿意的反應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 所以容易發生尿床的現象, 而隨著各器官發育的逐漸完善, 尿床問題一般都會慢慢消失。 只不過, 在這期間, 家長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鍛煉。 哈爾濱空軍醫院遺尿症醫院黑龍江遺尿症治療中心李主任給大家詳細講解孩子尿床習慣應該怎麼改。

第一階段(1-1歲半以前), 隨天性, 想尿就尿

1歲半以前的寶寶身心發育有限, 尿床和尿褲子無法避免。

所以家長儘量隨孩子天性, 讓他們想尿就尿, 想拉就拉, 不必過於著急訓練孩子上廁所, 因為過早訓練可能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 使親子間關係變緊張。 不過, 在寶寶還沒有學會理解排便前, 家長看到他們尿濕或排便弄髒褲子, 就應有意識地告訴他:“寶寶尿了”、“寶寶大便了”, 以培養其理解能力。

第二階段(1歲半-3歲), 進行行為指導

寶寶長到1歲半以後, 一般都能靈活坐、站、行走、蹲、起了, 這說明他們的肌肉神經已有了一定的發育。 從生理上看, 他們開始能夠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與“放”;從心理上看, 寶寶也能聽懂大人的指示, 瞭解去廁所是什麼意思。 因此, 此時應該有意識地開始對寶寶進行上廁所的訓練。

家長要仔細觀察, 發現寶寶在遊戲時突然不動了, 或在活動中突然用手摸著腹部、出現哭鬧等情況, 就說明可能是有了尿意。 這時, 家長可以把寶寶帶到廁所, 指著便盆問他:“是不是要尿尿呀?”如果寶寶點頭, 家長便可以教孩子脫下褲子, 蹲下自己解決。 如果寶寶順利完成排便, 要給他鼓勵和稱讚;如果寶寶一時沒控制住, 弄髒褲子, 家長也不要大聲責備, 以免讓他們產生挫折感。 若是寶寶有了尿意, 又一時排不出來, 家長可以試著打開水龍頭或口頭發出“噓噓”的聲音, 用這種輔助效果幫孩子排尿。

1-3歲的孩子, 由於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 一般以行為教育為主, 即以示範性動作讓寶寶模仿。 比如大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上廁所,

讓孩子學著模仿。 家長在發現孩子尿濕褲子後, 不要立即給他換, 因為這很容易給孩子一種誤導, 以為解決排便的辦法就是這樣。 應該把孩子帶到便盆前, 指著便盆告訴他要怎樣解決。

一般來說, 3歲前的孩子尿床很正常, 所以這段時間可以採取一些措施儘量避免弄濕床鋪, 但不能刻意要求他們不尿床。 比如, 睡覺前, 不要讓寶寶喝大量的水或吃過多的水果;夜裡固定給寶寶把1-2次尿。 如果用尿不濕, 則要按固定時間看一下尿不濕的情況。

第三階段(3歲以後):讓孩子慢慢克服尿床

孩子3歲後, 家長可以每次把把尿的時間從原來固定的時間點逐步往後延, 先半小時, 再1個小時、2個小時。 這樣能夠慢慢鍛煉寶寶膀胱的儲尿能力,

使他們逐步改變, 直到天亮才會下床排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