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兩會話題】破除“以藥補醫” 這個“硬骨頭”怎麼啃?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要求, 今年要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同時協調推進醫療價格、人事薪酬、藥品流通、醫保支付方式等改革。

其中, 取消藥品加成, 告別“以藥補醫”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相關改革無論哪個環節, 都離不開政府、公立醫院、社會大眾等多方面參與。

厘清職能才能動作到位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院長王靜成認為, 公立醫院內部機制要活起來,

三醫聯動外部機制也要轉起來。 相關部門必須推出強有力的政策和舉措, 打破條塊分隔的壁壘, 制定合理的組織架構, 厘清各方職能, 確保動作到位。

“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後, 補償配套措施應儘快出臺。 ”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姚樹坤表示, 藥品進入醫院後, 會產生相應的費用, “如果政府補償不到位, 公立醫院的運行將面臨一定困難”。

在取消“以藥補醫”的過程中, 如何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也需進行考量。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腺體外科主任廖海鷹說, 在一些試點取消藥品加成的地區, 仍存在醫療服務收費低、醫務人員勞動價值被低估的問題。 這種局面會使醫院發展受限,

醫療人才逐步流失。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認為, 相比編制, 技術才應該是衡量醫務人員價值的尺規。 很多醫院對於醫生的價值認定, 無法體現其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的職業特點, 這是當下醫務人員抱怨最多的地方。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張德明直言, 同一醫院不同科室也是“冰火兩重天”, 即便是對同一疾病的治療效果相等, 其收入也不能同日而語, 中醫科、精神科、兒科就屬於弱勢專科。 “醫院應建立起以知識技術為主導、成本計算為補充的醫務人員價值評判體系。 ”

軟著陸需完善外部制度

接受採訪的代表、委員表示, 公立醫院改革如同修理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 不僅難度大,

風險也高。 要讓公立醫院運轉得更為平穩, 實現改革的軟著陸, 需要完善改革的外部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院長郭啟勇建議, 加快推進醫院事業單位改革, 取消事業編制和幹部管理, 鼓勵和支持各個層級醫療機構縱向整合, 建立品牌服務體系, 同時在縱向整合的醫院集團(醫聯體)架構內, 真正實現分級診療和內部分診制度, 提高醫療效率, 降低醫療成本。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院副院長賀佳輝表示, 通過建立醫聯體實施分級診療, 可使大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得到釋放。 但群眾對分級診療制度的內涵和意義認識模糊, 固有的就醫思維模式沒有轉變, 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依然從基層地區湧入省級乃至首都的大醫院。

他認為, 必須利用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形式, 多管道、多角度進行政策解讀, 才能讓分級診療制度逐步深入人心。

醫患關係是當前公立醫院改革不可忽視的一環。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州政協副主席張加春建議, 由醫療糾紛處理部門、責任險保險部門、衛生計生部門、政府信訪部門的專職人員組成醫療服務投訴接待處置中心, 避免患方多部門重複投訴一起糾紛。

重新規劃衛生資源

要把患者留在基層, 應對衛生資源進行重新規劃。 “重複建設和多頭管轄使現有醫療資源被浪費, 導致人才、設備資源和患者越來越集中。 應在政府統一調控下, 有目標、有重點地整合醫療資源佈局,

自上而下地建立起層次分明的醫療網路。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僑聯青年委員會常務理事馮燕說。

“近年來, 隨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多部門、多行業管理的公立醫院管理模式, 由於受行業特徵和管理體制的限制, 日益暴露出問題和不足。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郭玉芬表示, 企業醫院、軍隊醫院大多是主管部門投資舉辦, 或者是教育改革劃歸管理, 在科室設置、人員編制、設備購置、績效考核等方面與衛生計生部門管理脫鉤, 一些衛生計生政策及法規也不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 她建議, 打破醫療機構的多部門、多行業管理和所有制界限, 實施屬地化區域衛生規劃, 逐步實行政府衛生部門對醫療衛生機構的全行業歸口管理。從而理順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有序的醫療衛生體系。

逐步實行政府衛生部門對醫療衛生機構的全行業歸口管理。從而理順醫療衛生管理體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有序的醫療衛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