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出汗也會是一種疾病嗎

人的身體分佈著300萬左右的汗腺。 汗腺是由單層上皮細胞組成的細管狀結構。 汗腺一端為分泌部, 有分泌汗液的作用;另一端為排泄部, 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 稱為汗孔。 汗液的排出, 有調節體溫的作用, 同時也排出部分代謝廢物。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

出汗是健康的標誌。 然而, 人能不能出汗, 卻預示著病情是否康復。 例如, 有些人偶感風寒, 總是喝完姜湯後臥床, 蓋上被子, 一旦出了汗, 病就基本上好了。

出汗可以將體內和體表的一些汙物排出體外, 給身體做一次大掃除。 由於體溫升高, 可以將體內的一些細菌殺死,

然而又正是由於汗液的適當分泌, 使得體溫可以控制在安全的範圍內, 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 出汗, 可使控制汗腺的神經系統得到鍛煉, 使之更敏感, 更好地控制人體溫度。

出汗多少可以診斷疾病

從中醫角度來看, 汗是津液的代謝產品, 出汗的多少與否, 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健康。 我國傳統醫書《內經》也列出許多用“出汗”診斷疾病的例子。

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較少, 但小便卻多:肝臌脹(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並略帶腥味。

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先兆;體質虛弱的人, 睡眠時容易盜汗;而在高燒出汗後, 常常會導致體溫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狀。

低血糖,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 可以以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症狀為主要表現,

發作時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經興奮, 釋放出大量腎上腺素, 可導致病人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震顫等。 糖尿病, 由於合併植物神經功能障礙, 常常也有出汗異常增多等現象。 但患者同時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和體重減輕”。 通過血糖檢查和尿糖檢查一般不難做出診斷。

甲亢, 怕熱多汗是這一疾病的特徵之一, 而且還表現為精神緊張、性格改變、煩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難以入睡等症狀。 另外, 患了甲亢, 食欲增大吃得多, 人反而消瘦。 甲亢時胃腸功能增強, 多數患者大便次數增多, 同時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症狀。

嗜鉻細胞瘤, 常見的症狀就是淋漓多汗, 出汗具有陣發性, 有時也可以持續性出汗,

但陣發性發作時面部潮紅或變白可同時發生, 還會出現心慌、手抖、四肢發涼等。 但本病發作時常伴有明顯的血壓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頭痛症狀。

該出汗時就出汗

需要注意的是, 人該出汗時就出汗。 按照我國古代名醫張子和的學術見解:內毒外排, 祛邪安正, 疾病自愈。 汗腺不暢就喪失了一條重要排毒管道, 也就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線。 而出汗過多, 可造成人體血液迴圈的流量減少, 迴圈變慢, 使得人體的散熱量減少, 從而導致體溫升高。

據專家研究, 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鈣1毫克當量, 在平時每天由汗液中丟失鈣僅15毫克並不十分重要, 但在高溫環境下勞作的人員, 每小時汗液中丟失鈣在100毫克以上, 這個量幾乎占總鈣排量的30%,

很容易導致低鈣血症, 表現為病人手足抽筋, 肌肉抽搐, 長期鈣缺乏會導致成人患軟骨病, 易骨折, 以及經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因此, 為了防止出汗後低血鈣, 應該多吃含鈣的牛奶、乳製品、魚類、海產品及綠葉蔬菜等食物。 在出汗多的情況下, 不要光喝白開水, 還要在飲水中加適量的鹽, 或多吃稍帶成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