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

病因:抑郁癥是怎樣一種疾病?

抑郁癥是怎樣一種病, 能不能治好, 這是病者首先關心的問題。 有的病人一聽醫生說自己患的是抑郁癥。 就大驚失色, 以為患上了精神病, 一切前途都完了, 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理解, 是精神衛生知識不普及的緣故。

郁癥在國外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 據報告, 其患病率最高竟占人群的10%左右, 而且社會經濟情況較好的階層, 患病率越高。 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 抑郁癥亦多見于社會層次高、經濟條件好, 及處于劇烈競爭狀態中的人, 因此抑郁癥的發生與社會發展狀況有密切關系。 不過, 據調查,

在我國抑郁癥的患病率沒有國外高, 究其原因, 有這樣幾種可能:

1.外國人的性格偏于外向, 情感容易表露, 因此也容易產生情緒變化;而中國人的忍耐功夫較好, 遇事能克制自己。

2.國外的精神衛生知識普及較好, 有了心理障礙較少有歧視, 因此有什么情緒變化, 就隨時找心理醫生咨詢;在我國則尚存在較嚴重的對心理障礙者的偏見, 使得有心理障礙的人不敢及時去心理醫生處接受咨詢, 生怕別人流言蜚語, 有損自己的前途。

3.國外的工作節奏較快, 競爭劇烈, 人容易緊張疲勞。 競爭失敗無疑會造成情緒打擊;我國雖已開始進入競爭性社會, 但“鐵飯碗”的傳統習慣依然存在, 生活比較有保障, 工作節奏亦遠比國外慢, 因此不構成強烈的情緒打擊。

4.診斷標準的差異, 國外的精神疾病分類與中國有些不同, 例如有的國家取消了神經衰弱的診斷名稱, 另外也不再區分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癥、抑郁性神經癥、反應性抑郁癥、更年期抑郁癥等, 統統都歸到抑郁癥中去了, 因此疾病的范圍就比較龐大, 患病率當然也就高了。 這是學術上的問題, 讀者可不必過分去追根究底, 當然以后的篇幅中還會作一些介紹。

敘述至此, 讀者一定還不明白抑郁癥究竟是怎樣一種疾病, 我國目前診斷抑郁癥有兩種含義, 廣義的抑郁癥包括情感性精神病、抑郁性神經癥、反應性抑郁癥、更年期抑郁癥等;狹義的則僅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癥, 本書所介紹的抑郁癥主要是狹義范圍的,

同時對其他類型也會作一些介紹。 無論是廣義的, 還是狹義的抑郁癥, 這是一種預后良好的精神疾病, 也就是說該疾病能完全治好, 好了之后也不會有后遺癥, 可以與未發病前一樣進行工作、學習和生活。 不過, 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癥有反復發作的可能, 因此, 病者應該與醫生密切配合, 采取有效措施。 在上次發作好了之后, 要預防以后的發作, 但即使多次發作, 在不發作時精神狀態仍然會保持正常, 此時期稱為間歇期。  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緒高漲或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病, 又名躁狂抑郁癥。 有的病人反復發作都表現為躁狂或者抑郁, 稱為單相情感性精神病;有的病人反復發作的表現既有躁狂又有抑郁的,
稱為雙相情感性精神病, 兩者在具體處理上略有差異, 后者發作機會更多。

抑郁癥雖是愈后良好的疾病, 但患者發病時十分痛苦, 看不清自己的前途, 如果又因受到傳統偏見的影響, 而不及時去精神專科及早診治, 拖延病情, 經受持久痛苦自不待言, 更可惜的是有些病者采取自殺行為而離開人間, 這種病例是太多見了, 作者屢聞不鮮。 一般直到嚴重事態已發生了, 家屬才表現出懊悔, 但已后悔莫及了。 對于此類預后良好的疾病, 病者本人自不應毀滅自己, 家屬則更應理智地對待, 不失時機地請專科醫生診治, 不要再在其他臨床科輾轉不已, 而就偏偏不找精神科醫生, 如果這樣, 一旦發生了嚴重后果, 家屬確實是有一定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