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白石英丸的功效與作用

白石英丸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已經被許多的人所接受, 那麼如何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服用白石英丸就成為了一門學問, 今天就來教大家如何食用白石英丸。

【處方】 白石英(一作白石脂)2兩半, 磁石2兩半, 陽起石2兩半, 蓯蓉2兩半, 菟絲子2兩半, 幹地黃2兩半, 石斛1兩, 白術1兩, 五味子1兩, 栝樓根1兩, 巴戟天5分, 桂心1兩, 人參1兩, 蛇床子半兩, 防風5分。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養肺氣,補益元氣。 主肺感寒邪, 咳而鼻塞, 唾濁涕, 語聲嘶破, 灑浙惡寒。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 加至30丸, 酒送下, 日2次。

【各家論述】 《千金方衍義》:方中磁石專解石英,

陽起石之慓悍, 地黃專助菟絲、蓯蓉之滋精, 防風專鼓人參、白術之益氣;石斛專輔巴戟之強陰, 栝樓根專化桂心之辛熱, 五味子專收蛇床之燥烈。 用藥之奧, 全在配合得宜, 不可拘於藥性, 或隨佐使, 或相反激, 或用和解, 或寒因寒用, 熱因熱用, 或補中寓瀉, 瀉中寓補, 或寒熱交錯, 補瀉雜陳種種, 各具至理, 非熟擅《金匱》、《千金》之法者, 難以語此。

【摘錄】 《千金》卷十七

【別名】 陽起石丸

【處方】 白石英2兩(細研, 水飛過), 磁石2兩(燒, 醋淬7遍, 搗碎細研, 水飛過), 陽起石3兩(細研, 水飛過), 熟幹地黃3兩, 石斛2兩(去根, 銼), 五味子1兩, 肉蓯蓉2兩(酒浸1宿, 去皺皮, 炙幹), 石南1兩, 菟絲子1兩(酒浸3宿, 曬乾, 別搗為末), 五加皮1兩, 胡麻1兩, 巴戟1兩, 桂心1兩, 人參1兩(去蘆頭),

蛇床子半兩。

【制法】 上為末,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助陽氣, 補不足。 主虛損乏力。

【用法用量】 陽起石丸(《聖濟總當》卷一八七)。

【摘錄】 《聖惠》卷二十六

【處方】 白石英5兩(煉成粉者), 生幹地黃2兩, 白茯苓2兩, 人參3兩(去蘆頭), 天門冬5兩(去心, 焙), 地骨皮2兩。

【制法】 上為末, 入石英粉研令勻,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五勞七傷, 羸瘦, 體熱心煩, 小便不利, 夜多恍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煎黃耆湯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惠》卷三十八

【處方】 白石英5兩(打碎如小豆大, 以牛乳3升、水5升相和於銀器中, 慢火煮石英, 以乳水盡為度。 取出用井花淘挑, 曬乾, 細研如粉), 黃耆3兩(銼), 人參3兩(去蘆頭), 巴戟2兩, 附子2兩(炮裂, 去皮臍), 肉蓯蓉3兩(酒浸1宿, 刮去皺皮, 炙幹), 牛膝1兩(去苗),

菟絲子2兩(酒浸3日, 曬乾, 別搗為末), 吳茱萸1兩(酒浸7遍, 焙乾, 微炒), 甘草1兩(炙微赤, 銼), 石斛1兩(去根, 銼), 五味子1兩, 桂心1兩, 白茯苓1兩。

【制法】 上為末, 與石英相和, 研令勻,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五臟, 利四肢, 益顏色。 主虛損, 下元風冷, 上焦虛熱。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 空心以石英浸酒送下。

【注意】 忌生冷、牛肉、豆豉。

【摘錄】 《聖惠》卷九十八

【處方】 白石英(別研)2兩, 芒消(別研)2兩, 凝水石(別研)2兩, 赤茯苓(去黑皮)3兩, 人參3兩, 地骨皮3兩, 澤瀉3兩, 苦參3兩, 甘草(炙, 銼)3兩, 麥門冬(去心, 焙)3兩。

【制法】 上10味, 除別研外, 搗羅為末, 合研勻, 煉蜜為丸, 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消渴經年, 飲水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 溫水送下, 不拘時候。

【摘錄】 《聖濟總錄》卷五十九

如果大家之前對白石英丸不是很瞭解的話,

相信看了這篇文章後一定都對白石英丸有了一定的印象, 不少人都喜歡白石英丸, 如果有需要的話, 不妨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