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識

鱈魚的功效與作用

鱈魚是一種中藥材, 在古代就有用鱈魚治病的先例, 所以我們可以放心食用。 接下來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鱈魚的功效等。

【別名】 鰵、大頭魚、大頭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鱈科動物鱈魚的肉。

【原形態】 鍤魚, 體稍側扁, 尾部向後逐渭狹小。 體長一般為20-30cm, 大者可達50-70cm。 頭大, 吻長, 鈍尖。 眼中大, 上側位。 口大, 前位, 上頜突出, 上頜骨後延達瞳孔前緣下方;下頜略短, 下頜前端下方有一觸鬚。 兩鬲與犁骨均具牙群, 牙圓錐形, 外行牙較大。 鰓孔寬大, 鰓蓋膜與頰部相連。 鰓蓋條6, 鰓耙3+18。 體被小圓鱗, 側線前部高位, 漸向下彎, 成側中位。 側線鱗150(21-40)。

背鰭3個, 鰭條分別為13-15、16-20、15-21, 第2背鰭基較其他兩背鰭基為長。 臀鰭2個鰭條分別為17-22、16-20。 分別與第2、3背鰭相對。 胸鰭短。 腹鰭喉倍。 尾鰭後緣略凹。 體背灰褐色, 具很多不規則棕色和黃色斑紋。 各鰭灰色, 腹面灰白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冷水性底棲魚類, 以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 夏、秋季棲息于黃海冷水區, 冬季回游於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區越冬。 于黃海生殖期1-2月, 懷卵量34萬-83萬粒, 沉性卵, 徑0.98-1.05mm。

【化學成份】 鱈魚肉含肌甙酸(inosinic acid)高度不飽和脂肪酸, 膽甾醇(cholesterol), 谷氨酸(glutam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牛磺酸(taurine), 次牛磺酸(hypotaurine)。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通便。 主跌打骨折;外傷出血;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 適量。 外用:適量, 研末, 水調敷。

【摘錄】 《中華本草》

上文我們介紹了什麼是鱈魚,

我們知道鱈魚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 有很好的養生和保健作用, 對人體有很多好處可以緩解很多症狀, 怎麼樣, 你瞭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