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常識

健康常識

簡便易用中成藥養生法須對症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 以及中成藥的普及, 人們多多少少都知道用中成藥去調理或治療某些身體問題是最簡便, 花費又少的方法。 不可否認, 正確進補有很多好處, 比如可以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改善體質、調節臟腑的機能、延緩衰老、美容護膚等。 但在進補的時候, 也有很多參數和變數, 所以進補要因人、因病、因地、因時而異, 各取所需。

哪些人是需要補的呢?《黃帝內經》裡說的“虛則補之, 實則瀉之”。 不虛不能補, 不該補的去補, 不僅對身體起不到好的作用, 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例如不該用人參的人用人參進補, 可能會補出很多毛病來, 如全身起疹子、瘙癢、頭暈、血壓高、發燒、出血、過度興奮、精神錯亂。 所以, 在古代, 中醫就有“人參殺人無過”的說法。

自己如果有什麼地方感覺到了不適, 切不要跟著感覺補, 進補還有個常見的誤區, 就是人們容易跟著感覺走。 有些人感覺自己有些不舒服, 比如乏力、頭暈、手腳心發熱、盜汗、性功能低下, 甚至陽痿、早洩等, 就認為自己肯定是身體虛了, 理所當然該吃補品了。 其實這是錯誤的, 虛不虛不是憑症狀、感覺說了算的。

比如乏力, 近幾年有個時髦的名詞叫慢性疲勞綜合征, 也是亞健康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很多人往往認為乏力就是身體虛的表現, 乏力在中醫學中稱為身重, 可以是虛, 也可以是其他的問題, 比如熱毒、濕氣、瘀血等。 明代張景嶽曾經說過:“身重多屬於濕。 ”乏力如果見於舌苔厚重、齒痕多、身材胖大的人,
則一般屬於濕。 這時候, 不僅不能進補, 還應該利濕化濕, 進補只能導致乏力越來越加重。

頭暈、頭腦不清楚也是這樣, 不見得就是因為身體虛, 《黃帝內經》中有“因於濕, 首如裹”之說, 就是說身體濕氣大的人, 會感覺頭部如同被布包裹一樣, 迷迷糊糊不清楚。
男人性功能低下甚至陽痿、早洩就更是這樣了, 表現是性功能低下, 但不一定是腎虛的問題, 很多都是肝鬱的問題。 不是腎虛的原因。

症狀歸症狀, 感覺歸感覺, 是不是需要進補不是靠感覺說話的, 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通過中醫的望、聞、問、切來綜合分析,
最後判斷體質究竟是不是虛, 不虛的人不能進補。 所以說, 並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補, 不虛的人花錢補, 不但浪費金錢, 還可能補出毛病來。

即使你的感覺不舒服, 也要分清虛到底虛在什麼地方, 是氣虛、血虛, 還是陰虛、陽虛。 只有瞭解清楚, 才能有的放矢。 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氣血兩虛者氣血雙補,陰陽兩虛者陰陽雙補。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哪方面虛呢?

氣虛證主要表現為少氣乏力、語音低微、呼吸微弱、食欲不振、食後腹脹、腹瀉或便溏、易出汗、怕風寒、易感冒、脈虛或無力等症狀。血虛證 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或暗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行經量少、延期甚至經閉等。陽虛證 陽虛與氣虛是一類,除氣虛的表現外,還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白帶清稀、陽痿早洩等。陰虛證 陰虛與血虛是一類,除有血虛的症狀外,還有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量少等。
氣虛者補氣,血虛者補血,陰虛者補陰,陽虛者補陽,氣血兩虛者氣血雙補,陰陽兩虛者陰陽雙補。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哪方面虛呢?

氣虛證主要表現為少氣乏力、語音低微、呼吸微弱、食欲不振、食後腹脹、腹瀉或便溏、易出汗、怕風寒、易感冒、脈虛或無力等症狀。血虛證 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或暗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婦女行經量少、延期甚至經閉等。陽虛證 陽虛與氣虛是一類,除氣虛的表現外,還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白帶清稀、陽痿早洩等。陰虛證 陰虛與血虛是一類,除有血虛的症狀外,還有午後潮熱、手足心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經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