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七八月份如何防治腸道傳染病

什麼是腸道傳染病­痢疾、傷寒、霍亂、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的病菌、病毒經人的口進入腸道, 在消化系內生長繁殖, 從而發病。 這種病有傳染性, 所以稱之為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甲類傳染病中的霍亂, 乙類傳染病中的傷寒和副傷寒、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質炎、甲、戊型病毒性肝炎, 丙類傳染病中的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以及其他通過腸道傳播的(病毒性腦炎)一類傳染病。

傳染源, 通過病人和病原攜帶者傳染。 傳播途徑, 通過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和蒼蠅等媒介進行傳播。

人群普遍易感。 在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多、經濟條件差、衛生設施落後、飲水和環境不衛生的地區, 發病率高, 且容易引起流行或暴發。 有明顯的季節性, 每年的5至10月為流行季節, 高峰在7月和8月。 多發于個人衛生習慣差、文化程度低的人群, 人群分佈除機體抵抗力的差異外, 主要與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機會多少有關。

【購食品需知】

一是要注意標識是否齊全

選購定型包裝食品時, 應查看食品外包裝上有無名稱、規格、生產單位和位址、生產日期、保質期限、貯存條件、成分或配料表、食用方法等內容。

二是要注意是否過期

若發現有過期、脹包、異味、分層等變質跡象, 應停止購買食用。

細菌性痢疾是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 臨床上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呈黏液或膿血便, 伴有裡急後重, 部分病例可出現發熱等症狀, 嚴重的可出現中毒型菌痢。 夏季腸道傳染病多發的原因主要是:

病原體繁殖快。 當溫度上升到21℃以上時, 繁殖速度加快, 35℃~37℃, 是細菌繁殖最旺盛的溫度。 夏季又悶又熱, 是病原體繁殖最快的時候, 所以屬易發病期。

胃酸酸度低。 胃酸能殺死各種病原體, 但在夏季, 胃腸道則出現相對貧血, 飲水量增加, 大量喝水常會沖淡胃酸, 使病原體乘虛而入。

蒼蠅多。 夏秋季節室內蚊蠅大量繁殖, 蒼蠅到處亂飛, 而且在取食過程中邊吮吸、邊排泄, 使大量細菌污染了食物, 人吃了以後, 就易感染腸道傳染病。

另外, 夏季瓜果大量上市, 但瓜果在生長、採摘、運輸、銷售過程中, 難免會染上病原體。 街頭的小吃、夜宵排檔等, 往往因為烹調時間短、不注意衛生、食具消毒不嚴等, 更易傳播疾病。 (#分頁#)

三是要注意是否新鮮

熟肉製品從製作到售出在無冷藏條件下, 存放時間不宜超過兩小時, 尤其是食用購買的熟食製品前, 要加熱消毒後再吃。

四是注意其防蠅、防塵設施是否齊全

購買熟食製品時, 要觀察店家有無完善的“三防”設施即防蠅、防塵、防鼠。

多吃大蒜、洋蔥等可預防。 專家提示, 多吃殺菌蔬菜可預防腸道傳染病。 其次, 腸道傳染病最重要的防治措施是, 切斷傳播途徑, 防止病從口入, 重點做好“三管一滅”, 即管水、管糞、管飲食;滅害蟲即蒼蠅、蟑螂、蚊子、老鼠等。

同時, 大暑時節, 天氣酷熱, 對人體影響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暑濕之毒。 暑濕侵入人體後, 會導致毛孔張開, 若出汗過多, 造成氣虛, 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 食物消化不良。

吃些涼性蔬菜, 有利於生津止渴, 除煩解暑, 清熱瀉火, 排毒通便, 祛除暑濕, 比如黃瓜、番茄、茄子、生菜、蘆筍、芹菜等, 都屬於涼性蔬菜。

此外, 大暑時節作為腸道疾病多發季節, 多吃些大蒜、洋蔥、韭菜、大蔥、香蔥等殺菌蔬菜, 可預防胃腸道疾病。

五是要注意食品衛生狀況

食品存放條件、存放容器是否符合衛生要求, 一旦發現食品的品質有問題時, 絕對不要購買。

六是要注意店家有無安全衛生許可證, 或餐飲服務許可證。

若店家無食品安全衛生許可證或餐飲服務許可證,

應拒絕購買其任何食物, 並及時向當地食品安全衛生監督機構舉報。

【溫馨提示】

食物中毒後怎麼辦

一旦懷疑自己食用了不安全、不衛生食品, 並且出現胃腸不適, 如嘔吐、腹瀉等細菌性食物中毒症狀, 要馬上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立即前往醫院診治。

同時, 要保留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剩餘食品, 以備調查中毒原因時取樣。

餐飲服務行業, 要積極組織救治, 並及時向當地食品安全監督部門報告。 同時, 要保留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剩餘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和設備, 以備調查確認中毒原因。

注意, 長沙市公共衛生檢測檢驗中心的食品衛生監測服務專案包括:開展對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容器、包裝材料、食品用洗滌劑、洗消劑等進行監測和委託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