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您對“腫瘤君”的7個大誤會

隨著腫瘤發病率的增高, 公眾對“腫瘤君”的關注已經不分季節和“紀念日”, 但是對於喜歡設陷阱的“腫瘤君”的認識, 公眾還需要理清自己的思緒。

①腫瘤和癌症是一回事

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說過:“世界上最動聽的話不是我愛你, 而是你的腫瘤是良性的。 ”

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 老百姓常說的“癌症”其實是惡性腫瘤的一種。 良性腫瘤的特點是不會轉移, 生長速度較慢, 對於身體的危害程度相對較小。 常見的良性腫瘤有肝臟囊腫、脂肪瘤、乳腺纖維瘤等。 惡性腫瘤具有無限制向外周擴散、浸潤、轉移的特點,

對於身體的危害程度相當大。 常見的有肝癌、肺癌、大腸癌等。 因此, 並不是所有腫瘤都一定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良性腫瘤具有向惡性轉化的可能, 如乳腺纖維囊性增生(俗稱乳腺增生症)、大腸息肉等。 惡性腫瘤也不一定就是絕症, 部分癌症如甲狀腺癌的預後較好, 而且現在的醫學治療手段發展較快, 所以惡性腫瘤在某種程度上已不再是不治之症。

②癌症不可預防

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世界癌症報告》稱,癌症已經成為全世界人類的最大致死原因。

癌症, 是指我們的身體在正常情況下有個別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導致細胞過度生長。 但幸運的是, 我們的身體內有一個強大的防禦體系——免疫系統,

能及時識別並消滅這些異常細胞, 避免了癌症的發生。 當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損害時, 便給基因突變的癌細胞以可乘之機, 發展成癌症。

由此可見, 免疫系統對於癌症的預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維持一個健康強壯的免疫系統有多方面因素, 如飲食營養、體育鍛煉、情緒調節、工作節奏、人際關係、生活環境等。

③常規體檢能保證及時發現癌症

體檢結果可以反映出一定時間內的身體健康狀況, 但血液的檢查結果經常發生變化, 有時一天內的結果都不相同, 而影像方面的檢查結果也有一定的“有效期”。

很多癌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 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當出現明顯不適時, 癌症往往已經發展到中晚期,

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因此, 對於一些高風險的人群, 如家族中有多人患惡性腫瘤, 常規體檢時間間隔要縮短, 最好半年體檢一次, 或者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進行特定的醫學檢查, 以便早期發現。 例如, 常年吸煙、酗酒而且家族中患有肺癌、肝臟腫瘤的人, 僅僅拍X光片、做B超就不夠了, 最好進行螺旋CT或強化CT檢查, 以便更為精確地檢查。

④常食大蒜、蔥頭、蘑菇不得癌

大蒜和其他蔥屬植物常被列入能降低癌症風險的推薦蔬菜目錄中。 大蒜與蔥頭的確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 愛吃大蒜與蔥頭的人, 患大腸癌、卵巢癌與喉癌等癌症的風險較低。

在癌症初起階段, 堅持吃菇類蔬菜有一定的抑癌作用。 這是因為菇類不但含多糖, 還含有干擾素的誘導劑——雙鏈核糖核酸,

能夠進入癌細胞抑制其增殖。 在各種癌症手術後, 持續食用菇類有助於防止癌細胞的轉移。

但必須指出的是, 引發癌症並不是單一的因素, 經常吃大蒜、蔥頭和菇類等, 對身體有益, 但不一定保證不得癌症。 均衡膳食, 才是健康之道。

⑤癌症等於絕症

“腫瘤君”的威懾力很強, 很多人將它和不治之症聯繫在一起。 一旦被確診是癌症, 有的患者的精神就立刻崩潰, 家屬也往往不知所措。

其實, 相當一部分癌症是可以治療甚至可以治癒的。 比如, 肺癌如果發現時是中晚期, 治癒率不到10%, 但如果是早期肺癌, 治癒率能達到90%。 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 新的治療措施不斷推出, 尤其是基因治療及分子靶向治療的出現,

使一些原本無法治療的癌症患者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或帶瘤長期生存。

電影主人公熊頓, 是因為淋巴瘤去世的。 這些年, 人們對淋巴瘤不太陌生。 央視著名播音員羅京、《情深深雨濛濛》方瑜的扮演者李鈺、臺灣知名歌手阿桑都是因為淋巴瘤離開了我們。

在《滾蛋吧!腫瘤君》電影裡面有一個橋段, 醫生在查房時非常嚴肅地說:“淋巴瘤非常難治癒, 5年生存率只有20%。 ”實際上, 這個觀點有些誤導觀眾, 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淋巴瘤歸類為可治癒的疾病。 《2014年北京市健康白皮書》統計結果顯示, 北京市淋巴瘤病人的5年生存率為38.57%。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1995年至2012年共診治19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 5年生存率高達52.98%, 10年生存率也高達42.45%。 一旦被“腫瘤君”盯上,

要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規範的治療, 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⑥腫瘤可以被“餓死”

腫瘤能不斷擴散, 最終奪取患者的生命, 是因為腫瘤似乎能夠在人體內自製新血管, 供其吸取氧和養分。 因此推斷, 廢去腫瘤製造血管的能力, 使其“餓死”, 便能減慢甚或停止擴散。

腫瘤病人往往有個很大的顧慮:因擔心營養促進腫瘤生長, 因此不敢多“補”。 更有甚者, 希望通過饑餓去“餓死”腫瘤。 但是, 患者若沒有足夠的營養支撐, 正常細胞就不能發揮生理功能, 而腫瘤細胞仍然會掠奪正常細胞的營養, 結果“餓死”的只能是病人而不是腫瘤細胞。 而且, 營養不良的人更加容易發生腫瘤, 且併發症更多、生活品質更低、臨床預後更差、生存時間更短。 因此,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營養支援應該成為他們的基本治療措施。

⑦癌症趨向低齡化

青年歌手姚貝娜、漫畫家熊頓等人是在最好的年華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年僅8歲、曾連續兩年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的鳴賀小朋友,也因白血病過早離去,這讓很多人非常擔心癌症發病的低齡化趨勢。

其實,我國的癌症發病並未呈年輕化趨勢,相反倒是呈現了老齡化:例如,肺癌平均發病年齡達到71歲;乳腺癌三四十歲有一個高峰期,60歲以後有一個高峰期;肝癌、胃癌都在60歲以後。

看完電影,吳彥祖主演的梁醫生對熊頓說的一句話讓很多人覺得很帥:“我負責治病,你負責相信我。”的確,“腫瘤君”很狡猾,需要醫患相互配合來戰勝它。比如,淋巴瘤的病理類型就有七十多種,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治療的原則不一樣。如果患者和醫生不能相互信任、協同作戰,很可能被病魔趁機作亂。

●連結●

隱瞞病情還是選擇直說?

《滾蛋吧!腫瘤君》有這樣一個場景:熊頓的朋友們從醫生處得知熊頓患有淋巴瘤後,為要不要告訴熊頓而爭論,還沒等大家討論完,熊頓就陰差陽錯地知道了這個消息。如果身邊真的有親戚朋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瞞著還是直接說?

有的人怕病人知道了結果承受不了,加快病情惡化。有的人認為: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可以參與診療決策,有利於治療。

在現代社會,隱瞞病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輕患者、有知識的患者,都可借助網路瞭解病情。況且,病人都很敏感,親友不自然的表情、突然改變的態度等也會讓病人懷疑自己得了絕症,更容易胡思亂想。臺灣的一項研究顯示,90%的癌症患者希望得知診斷的真相。

其實,有一些患者對於壞消息的承受能力也許比我們想像的要強。熊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像熊頓那樣以豁達的心態面對“腫瘤君”,告訴患者壞消息需要掌握好時機和技巧,尤其要考慮病人的性格特徵。不少得癌症的人都有一種“癌症性格”,並呈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內向憂鬱,喜歡生悶氣,感情細膩卻不太善於交往和表達情感,遇到問題常看到陰暗面,不易從困境走出來;另一種是外表開朗,但內心壓力大,有困難和心理問題不愛傾訴,所謂的“悶葫蘆”。告訴這些患者壞消息時,要做好共同度過最困難時期的準備。同時,還要努力發掘癌症“壞消息”中的“好消息”,比如,告訴患者,“雖然得了癌症,好在不是晚期,能治”,幫病人度過心理的“休克期”,激發其戰勝癌症的信心。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極其複雜和漫長的過程,基因、生活方式、工作環境等八大因素在影響著我們是否會患癌症:

1.遺傳因素。

2.吸煙。煙草是全球至今發現的最肯定、最重要的致癌因素。一百個得癌症的人,起碼有25%-30%與吸煙有關。

3.過量飲酒。酒精可增加胃腸道、乳腺癌等癌症的危險性。

4.病毒性肝炎、肺結核、幽門螺旋桿菌和HPV病毒等感染性因素。

5.化學品的損害,包括環境污染(室內環境污染)和有毒有害作業。

6.不健康的膳食。蔬菜吃得少、肉類攝入過多,早餐午餐吃得少、晚餐夜宵吃得多。

7.缺乏鍛煉,超重和肥胖是誘發癌症的因素之一。

8.輻射。

“腫瘤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及早被發現。如果我們能在癌症的超早期及時發現它,很多悲劇就不會重演。就像熊頓所說:死,只是一個結果,怎麼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文/楊軍

因此,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營養支援應該成為他們的基本治療措施。

⑦癌症趨向低齡化

青年歌手姚貝娜、漫畫家熊頓等人是在最好的年華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年僅8歲、曾連續兩年登上央視春晚舞臺的鳴賀小朋友,也因白血病過早離去,這讓很多人非常擔心癌症發病的低齡化趨勢。

其實,我國的癌症發病並未呈年輕化趨勢,相反倒是呈現了老齡化:例如,肺癌平均發病年齡達到71歲;乳腺癌三四十歲有一個高峰期,60歲以後有一個高峰期;肝癌、胃癌都在60歲以後。

看完電影,吳彥祖主演的梁醫生對熊頓說的一句話讓很多人覺得很帥:“我負責治病,你負責相信我。”的確,“腫瘤君”很狡猾,需要醫患相互配合來戰勝它。比如,淋巴瘤的病理類型就有七十多種,不同類型的淋巴瘤治療的原則不一樣。如果患者和醫生不能相互信任、協同作戰,很可能被病魔趁機作亂。

●連結●

隱瞞病情還是選擇直說?

《滾蛋吧!腫瘤君》有這樣一個場景:熊頓的朋友們從醫生處得知熊頓患有淋巴瘤後,為要不要告訴熊頓而爭論,還沒等大家討論完,熊頓就陰差陽錯地知道了這個消息。如果身邊真的有親戚朋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瞞著還是直接說?

有的人怕病人知道了結果承受不了,加快病情惡化。有的人認為: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可以參與診療決策,有利於治療。

在現代社會,隱瞞病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年輕患者、有知識的患者,都可借助網路瞭解病情。況且,病人都很敏感,親友不自然的表情、突然改變的態度等也會讓病人懷疑自己得了絕症,更容易胡思亂想。臺灣的一項研究顯示,90%的癌症患者希望得知診斷的真相。

其實,有一些患者對於壞消息的承受能力也許比我們想像的要強。熊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像熊頓那樣以豁達的心態面對“腫瘤君”,告訴患者壞消息需要掌握好時機和技巧,尤其要考慮病人的性格特徵。不少得癌症的人都有一種“癌症性格”,並呈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內向憂鬱,喜歡生悶氣,感情細膩卻不太善於交往和表達情感,遇到問題常看到陰暗面,不易從困境走出來;另一種是外表開朗,但內心壓力大,有困難和心理問題不愛傾訴,所謂的“悶葫蘆”。告訴這些患者壞消息時,要做好共同度過最困難時期的準備。同時,還要努力發掘癌症“壞消息”中的“好消息”,比如,告訴患者,“雖然得了癌症,好在不是晚期,能治”,幫病人度過心理的“休克期”,激發其戰勝癌症的信心。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極其複雜和漫長的過程,基因、生活方式、工作環境等八大因素在影響著我們是否會患癌症:

1.遺傳因素。

2.吸煙。煙草是全球至今發現的最肯定、最重要的致癌因素。一百個得癌症的人,起碼有25%-30%與吸煙有關。

3.過量飲酒。酒精可增加胃腸道、乳腺癌等癌症的危險性。

4.病毒性肝炎、肺結核、幽門螺旋桿菌和HPV病毒等感染性因素。

5.化學品的損害,包括環境污染(室內環境污染)和有毒有害作業。

6.不健康的膳食。蔬菜吃得少、肉類攝入過多,早餐午餐吃得少、晚餐夜宵吃得多。

7.缺乏鍛煉,超重和肥胖是誘發癌症的因素之一。

8.輻射。

“腫瘤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及早被發現。如果我們能在癌症的超早期及時發現它,很多悲劇就不會重演。就像熊頓所說:死,只是一個結果,怎麼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文/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