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秋季需警惕“腸中風”

說起“腦中風”, 很多人都不陌生, 但“腸中風”卻很少有人聽說過。 “腸中風”實際上是腸道血管發生了堵塞, 就像腦血管被堵塞了一樣, 醫學上稱之為缺血性腸病。 臨床上常見的主要有急性缺血性結腸炎或慢性缺血性結腸炎。 腸道的血管和大腦的血管一樣, 一旦堵塞, 輕則腹痛、腹瀉、便血, 重則會引發腸壞死、腸梗阻。 秋季往往是“腸中風”的高發季節, 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人群, 尤其是老年人, 又是“腸中風”的多發人群。 這類人群如果出現持續加重的腹痛、帶有黏液的血便等症狀, 按照腸胃炎治療無效,

就要警惕“腸中風”, 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腸中風”與“腦中風”有著相似的發病機理, 腦中風是負責供應大腦血液的動脈血管被堵住了, 而腸中風則是負責供應腸道血液的腸系膜動脈被堵塞了。 尤其是腹腔內的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 這兩根血管是供給腸道血液的重要命脈。 如果這兩根血管因硬化嚴重, 被血栓阻塞, 導致腸道血液流灌不足, 就會使某段腸道因缺血而發生潰爛、壞死、出血, 在臨床上表現為缺血性結腸炎。

發生“腸中風”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且普遍患有動脈硬化, 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血栓, 導致血流不暢、局部腸壁供血急劇減少, 甚至堵塞。 如治療不及時, 可引起腸壁全層梗死甚至穿孔,

危及生命。

近些年, “腸中風”的發病率明顯增多, 尤其是初秋時節, 人體出汗較多, 血液黏稠度增大, 血液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 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 如果病情控制不好, 也容易患“腸中風”。

“腸中風”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發作時會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腹瀉、便血等情況。 慢性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的腹痛不是突然而來, 而是間斷發生, 感覺不是很明顯, 到情況加重時到醫院檢查, 部分人可能已經出現了腸道狹窄、纖維化等現象, 發展下去就有可能演變成腸壞死和腸梗阻。

“腸中風”早期治療的效果很好, 大部分患者只需通過藥物或介入治療就能痊癒, 但如果已經發展到腸道壞死、梗阻, 就需要手術切除壞死的腸段。

那麼, 應該如何預防“腸中風”呢?首先是要針對動脈硬化用藥, 改善全身血管功能。 在應用保護血管、抗動脈硬化藥物的同時, 還應積極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病。

其次, “腸中風”與動脈硬化關係密切, 而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氣溫變化最為敏感。 初秋人體出汗多, 水分大量蒸發, 血液黏稠度升高, 容易引起缺血或血管堵塞。 因此, 老年人鍛煉時間不宜太長, 以減少心臟負荷, 防止身體各器官缺血。 另外, 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不宜過早起床, 中午適當休息, 同時保持穩定的情緒。

在飲食方面要儘量清淡, 少吃動物脂肪和過於油膩或高脂肪的食物, 戒煙限酒, 控制體重。 注意補水, 多喝涼開水, 也可以喝一些淡鹽水,

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 可以常喝綠豆湯、蓮子湯、百合湯、菊花茶、荷葉茶等飲品, 既可補充水分, 又能清熱解毒。 (周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