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警惕夏秋之交腹瀉引發“腸中風”或冠心病

夏秋交替之際, 腹瀉患者增多。 上海市普陀區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丁一村介紹, 該院消化內科門診腹瀉患者已增加四成。 由於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快, 胃腸道的自然屏障變弱, 碰上食物污染, 消化不良等原因更易出現腹瀉。 而在溫差較大的秋季, 嚴重腹瀉還容易誘發“腸中風”及冠心病。

62歲的李大叔日前突然腹瀉, 本以為休息兩天就能好, 誰知後來腹瀉越發嚴重, 甚至出現了便血。 到醫院一查, 原來竟是患上了“腸中風”。 丁一村介紹, “腸中風”多見於老年人, 醫學上稱為“缺血性腸病”, 一般急性起病,

可以出現腹痛、腹瀉, 嚴重的出現便血及危及生命的腸段壞死。 醫生解釋, 腸系膜血管由於結構的特殊性缺乏足夠的代償血供, 而老年人血管彈性變差, 或血管粥樣病變引起的血管狹窄等因素, 來不及適應溫度或腸道負擔的變化, 因此出現缺血, 併發了類似“中風”的結果。 時間上看, “腸中風”發病和心腦血管發病都容易出現在溫差較大的秋季。

大多數腹瀉在注意休息和飲食後很快痊癒, 但嚴重腹瀉可導致很多併發症。 丁一村指出, 對於有心血管病變基礎的人, 可能在嚴重脫水的情況下導致心血管的缺血而誘發冠心病的發作, 另外同樣能夠因為腹瀉導致電解質紊亂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 此外, 腹瀉所引起的脫水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小兒及體質虛弱人群還會因腸道屏障薄弱, 造成病菌侵入血液導致更為嚴重的敗血症引起生命危險, 因此這一人群更應儘早治療。

醫生提醒, 秋季腹瀉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 小兒和老年人更易引起併發症。 因此, 丁一村建議, 氣溫落差大時要注意保暖和食品衛生, 切忌暴飲暴食。 腹瀉後補充液體和鹽類是正確的做法, 不僅防止脫水也避免電解質紊亂。 同時提醒, 在出現發熱、腹痛和便血的情況下, 應早日就診, 明確腹瀉原因, 排除急性腸道傳染病和其他非單純腹瀉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