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嬰幼兒面癱最好的治療方法
問題 【小兒內科】 【歸檔】 16年06月01日

嬰幼兒面癱最好的治療方法

問題描述 網友性別:女
網友年齡:2歲
詳情描述:
女兒1歲11個月昨天上午發現說話,哭,笑,吃東西的時候嘴巴有點歪,下午去看,說是面癱,要求住院治療,感覺沒什麼效果,很擔心好不了,不知道有什麼辦法
網友回答
2016年06月01日 00:00

面癱,俗稱口眼歪斜,是由於面神經管內或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神經炎引起周圍神經麻痹所致,中醫認為本病系正氣虛弱,面部感受風寒之邪,侵襲經絡,以致經氣運行失常,氣血不和,經脈失養,筋肉縱緩不收而發病[1],嬰幼兒面癱並不是常見疾病,筆者自1996年3月至2007年4月,臨床以中藥外敷結合推拿治療嬰幼兒面癱,療效顯著,現將其中記錄完整的31例,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入選31例,均為推拿科門診患者,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齡在40 d~3周歲之間,
1.2 診斷標準 參照《實用內》、《針灸學》[2]診斷要點,並且符合下列標準的患者納入觀察,①符合中醫面癱病的診斷、西醫特發性神經麻痹的診斷;②患者年齡,在出生28 d以上,3周歲以下;③排除腮腺炎、中耳炎、腫瘤、外傷、腦梗死、Guillian-Barre綜合征等病所致的面神經麻痹,
copyright cnmoker.orrg



2 治療方法

2.1 皂莢貼敷 ①選取優質皂莢100 g,碾成細末備用;②做成1.0×1.0 cm無菌紗布塊備用,③用湯勺取少許蒸餾水,加入適量皂莢粉末,在酒精燈上,邊加熱,邊攪拌成為糊狀即可;④待藥糊稍涼,以不燙皮膚為度,取少許放於紗布塊上;⑤在患側面部選取陽白、太陽、地倉、頰車、顴髎等穴位,常規消毒後,將帶藥糊的紗布塊貼敷;⑥囑患者家長2 h後取下,如有皮膚敏感者,可適當縮短敷藥時間,上法1次/d,7次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都經1個療程治療後觀察療效[3-4],
2.2 推拿治療 患者仰臥位,醫者用大魚際揉法,揉患兒患側顏面部以透熱為度;繼用一指禪推法施術於患側太陽、陽白、魚腰、絲竹空、頰車、顴髎、四白、迎香、人中等穴位,每穴約1 min;用拿法拿頸項部,重點拿風池穴1 min;在翳風穴至耳後高骨處,揉3~5 min;最後,用揉法、擦法在患側顏面部施術3~5遍,以透熱為度,點按合穀穴結束治療[5],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參照第5次面神經外科專題研討會推薦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經功能評價分級標準確定[6],治癒:症狀、體征完全消失,面部所有區域正常;顯效:仔細觀察可看出輕微功能障礙,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閉合,口輕度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單側無損害性不對稱,面部靜止時基本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睛用力可完全閉合,口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睛不能閉合,口僅有輕微運動,
墨者資訊,最新資訊


3.2 治療結果 31例患者,25例治癒,3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達96.8%, 4 典型病例

馬某,女,2歲,2003年2月9日初診,患兒右側口眼歪斜1 d,病史:患兒于2003年2月9日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口眼歪斜,即到就診,查顱腦CT,報告正常,之後,患兒到本院推拿科,查右側眼瞼閉合不全,額紋消失,眉下垂,皺眉、蹙額不能,右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向健側,鼓腮漏氣,無肌肉萎縮,四肢肌力正常,其他發反射無異常,既往體健,無遺傳疾病,根據患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明確診斷後,依前法採用推拿配合皂莢穴位外敷,治療5次後,患者右側額紋恢復,鼻唇溝對稱,皺眉、蹙額正常,鼓頰人中溝無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半年後隨訪無任何不適,

5 體會

5.1 依據中醫理論,小兒時期機體各器官的形態發育和生理功能都不成熟和不完善,五臟六腑的形和氣都相對不足,因此,歷代醫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如《靈樞逆順肥瘦篇》說:“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嬰幼兒面癱是由於患兒素體正氣虛弱,免疫機能低下,各臟腑功能不調,導致面部氣血俱虧,氣虛血瘀,經脈失養所致,
5.2 面癱雖然是推拿科常見病,但是嬰幼兒面癱臨床並不多見,嬰幼兒處於特殊時期,採用針灸及中藥治療,患兒都極難配合,我科通過十餘年的臨床研究,逐步摸索出適合嬰幼兒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
本文來自墨者資訊

5.3 推拿治療 手法治療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功,可以改善顏面部組織的血液迴圈,促使血管中滲出的代謝產物加速排出,減輕面神經水腫,緩解面神經缺氧狀態,啟動面神經,提高神經興奮性;調節面部肌肉纖維的張力,改善微循環,消除顏面部水腫,拿風池、揉翳風穴至耳後高骨,既緩解局部疼痛,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供應,營養神經,
5.4 穴位貼敷 選用皂莢穴位貼敷,主要是因為皂莢辛溫,能祛痰開通閉塞,治療面癱有獨到的功效,而且皂莢與巴豆相比,藥性溫和,不灼傷皮膚,不起泡,更適合嬰幼兒,穴位選取:陽白是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布有額神經外側支;太陽是經外奇穴,布有面神經顳支;地倉、頰車均為足陽明經,布有面神經分支;顴髎為手少陽、太陽經交會穴,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以上穴位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等,
來源:墨者資訊網-我們致力於做最全面的資訊資訊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