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淚囊炎的療法
問題 【五官科】 【歸檔】 16年01月29日

淚囊炎的療法

問題描述 常常會不自覺得流眼淚,有時隔了一兩個月眼睛會發紅,伴有裂痛的感覺,吃過消炎藥,打過消炎,用藥期間效果一般,也用過紅黴素眼膏,但是一直沒好,所以想知道淚囊炎的療法
網友回答
2016年01月29日 20:46

淚囊炎的療法 病情分析: 注意護理的保證充足的睡眠,再一個用生理鹽水清洗一下吧,也要用點托百士眼藥水治療再觀察 指導意見: 如果有淚道不通的現象,要及時做通淚道手術治療的。

2016年01月29日 20:46

淚囊炎的療法(一)治療除去淚囊感染灶,建立鼻內引流通道,仍是現代治療的基本原則。1.藥物治療局部滴用各種抗生素眼液,3~4次/d,滴藥前擠壓排空淚囊內分泌物,藥液才能被吸入淚囊;全身用磺胺或抗生素,經一段時間的治療,膿性分泌物可以消失,但不能解除阻塞和瀦留,這只能作為手術前的準備。2.沖洗淚道為了徹底清除膿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加強藥物療效,可以用生理鹽水沖洗淚囊,膿液沖洗乾淨後,再注入0.3~0.5ml抗生素。採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溶纖維素混合液沖洗,其作用可以抗感染、抗炎、軟化粘連,對於早期尚無固定形瘢痕的阻塞可以有較好的療效。3.淚道擴探術經過上述治療,沖洗無膿性分泌物後,可試行擴探術。同時鼻內滴用抗生素和麻黃堿液,對於膜性阻塞或纖維蛋白性阻塞,可望獲效。探通2~3次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4.淚囊摘除術(dacryocystectomy)為了去除膿性淚囊病灶,很早就有人施行過淚囊切除術,以後極為普遍。直至20世紀初,淚囊鼻腔吻合術逐步發展完善,慢性淚囊炎一般都採用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但在淚囊結核、淚囊腫瘤疑為惡性者或嚴重角膜潰瘍、急性青光眼、眼球外傷等繼續進行內眼手術時,仍有做淚囊摘除術的必要。手術時應將淚囊完整分離,特別注意將淚囊底部、淚囊與淚總(小)管連接部和淚囊下端切除乾淨。鼻淚管全長直至鼻腔要刮除黏膜。一旦有病變的黏膜遺留,還會復發、化膿或形成瘺管。淚囊摘除後,不再有膿液排入結膜囊,刺激減少,流淚症狀大為減輕,病人經過數周即可習慣,故仍不失為一個有價值的手術。有學者為了在皮膚不留瘢痕,把切口作在內眥皮膚與黏膜交界處,從上淚點到下淚點切開,但暴露手術野稍窄,操作比較困難。5.淚囊鼻腔吻合術(1)鼻內引流術:採用淚囊鼻腔吻合術(dacryocystorhinostomy)重建淚囊至鼻腔的引流道,既去除了化膿病灶,又解除了淚溢,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近代的淚囊鼻腔吻合術是Toti所首創,其方法是在淚囊凹作骨孔,切除相應的鼻黏膜和淚囊內側壁,使淚囊與鼻腔相通。以後經過許多學者改進,逐步完善,到Dupuy,Dutemps和Bourguet時基本定型。製造骨孔,切開淚囊和鼻黏膜並緊密吻合覆蓋新通道創面,大大提高了新造孔道暢通的可能性,成功率達90%以上。手術操作技術有多種,特別表現在製作骨孔和縫合黏膜方面。關於支撐物,一些學者主張縫合後孔道中填塞支撐物,以維持孔道通暢,所用材料有多種,如橡皮管、塑膠管、矽膠管、紗條、吸收性明膠海綿、絲線等。但其他學者則認為只要縫合正確,不用支撐物效果也很好。其關鍵在於黏膜瓣縫合緊密,以使孔道敞開達到最大限度為最佳。(2)鼻內淚囊鼻腔吻合術(intra-nasaldacryocystorhinostomy):多由鼻科醫師操作。West首先創造,後經較多學者改進。其方法是在中鼻甲前方相當於淚囊凹的區域,將鼻黏膜、淚囊凹骨壁、淚囊內側壁切除,造成通道,無需縫合。為方便操作,先切開鼻中隔,作一1.5~2cm的孔,以便使用鼻鏡,然後從對側鼻腔進行手術。Massro首先用氬鐳射作鼻內淚囊鼻腔吻合術,方法使用導光纖維通過上淚小管進入淚囊照明,從鼻內觀察確定淚囊的部位,用7~12w氬鐳射切除鼻黏膜、骨壁和淚囊內側壁,做成5~7mm直徑孔道。手術過程簡單,組織損傷小,近期療效好,還有待長期觀察。重建鼻淚管的生理引流道,可以應用多種置管置線方法。急性淚囊炎早期,局部和全身用抗生素、熱敷等,一部分病例可望消散。若已有膿液形成,則需引流。可先試行收縮鼻黏膜,用小探針從淚小管引流,如成功,重複施行可望消散。如已形成膿腫,則需切開引流。待急性炎症完全消退以後,及早作鼻腔引流手術。急性期中不能作此手術,因為會造成感染擴散。(二)預後急性淚囊炎預後良好。慢性淚囊炎早期手術可望取得理想效果。

2016年01月29日 20:46

淚囊炎的療法 淚囊炎的確切原因至今尚無定論。淚囊炎常繼發於鄰近組織如結膜、鼻腔和鼻旁竇的炎症,或一些特殊感染如結核或梅毒等。原發於淚道系統者,原因不清楚。正常情況下,淚道黏膜完整,淚液引流通暢,淚液有一定抗菌能力,淚囊並不容易發生炎症。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是下淚道阻塞所致的淚液瀦留。

2016年01月29日 20:46

淚囊炎的療法西醫1、治療除去淚囊感染灶,建立鼻內引流通道,仍是現代治療的基本原則。1.藥物治療 局部滴用各種抗生素眼液,3~4次/d,滴藥前擠壓排空淚囊內分泌物,藥液才能被吸入淚囊;全身用磺胺或抗生素,經一段時間的治療,膿性分泌物可以消失,但不能解除阻塞和瀦留,這只能作為手術前的準備。2.沖洗淚道 為了徹底清除膿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加強藥物療效,可以用生理鹽水沖洗淚囊,膿液沖洗乾淨後,再注入0.3~0.5ml抗生素。採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溶纖維素混合液沖洗,其作用可以抗感染、抗炎、軟化粘連,對於早期尚無固定形瘢痕的阻塞可以有較好的療效。3.淚道擴探術 經過上述治療,沖洗無膿性分泌物後,可試行擴探術。同時鼻內滴用抗生素和麻黃堿液,對於膜性阻塞或纖維蛋白性阻塞,可望獲效。探通2~3次無效者,應考慮手術治療。4.淚囊摘除術(dacryocystectomy) 為了去除膿性淚囊病灶,很早就有人施行過淚囊切除術,以後極為普遍。直至20世紀初,淚囊鼻腔吻合術逐步發展完善,慢性淚囊炎一般都採用淚囊鼻腔吻合術治療。但在淚囊結核、淚囊腫瘤疑為惡性者或嚴重角膜潰瘍、急性青光眼、眼球外傷等繼續進行內眼手術時,仍有做淚囊摘除術的必要。手術時應將淚囊完整分離,特別注意將淚囊底部、淚囊與淚總(小)管連接部和淚囊下端切除乾淨。鼻淚管全長直至鼻腔要刮除黏膜。一旦有病變的黏膜遺留,還會復發、化膿或形成瘺管。淚囊摘除後,不再有膿液排入結膜囊,刺激減少,流淚症狀大為減輕,病人經過數周即可習慣,故仍不失為一個有價值的手術。有學者為了在皮膚不留瘢痕,把切口作在內眥皮膚與黏膜交界處,從上淚點到下淚點切開,但暴露手術野稍窄,操作比較困難。5.淚囊鼻腔吻合術(1)鼻內引流術:採用淚囊鼻腔吻合術(dacryocystorhinostomy)重建淚囊至鼻腔的引流道,既去除了化膿病灶,又解除了淚溢,是最理想的治療方法。近代的淚囊鼻腔吻合術是Toti所首創,其方法是在淚囊凹作骨孔,切除相應的鼻黏膜和淚囊內側壁,使淚囊與鼻腔相通。以後經過許多學者改進,逐步完善,到Dupuy,Dutemps和Bourguet時基本定型。製造骨孔,切開淚囊和鼻黏膜並緊密吻合覆蓋新通道創面,大大提高了新造孔道暢通的可能性,成功率達90%以上。手術操作技術有多種,特別表現在製作骨孔和縫合黏膜方面。關於支撐物,一些學者主張縫合後孔道中填塞支撐物,以維持孔道通暢,所用材料有多種,如橡皮管、塑膠管、矽膠管、紗條、吸收性明膠海綿、絲線等。但其他學者則認為只要縫合正確,不用支撐物效果也很好。其關鍵在於黏膜瓣縫合緊密,以使孔道敞開達到最大限度為最佳。(2)鼻內淚囊鼻腔吻合術(intra-nasal dacryocystorhinostomy):多由鼻科醫師操作。West首先創造,後經較多學者改進。其方法是在中鼻甲前方相當於淚囊凹的區域,將鼻黏膜、淚囊凹骨壁、淚囊內側壁切除,造成通道,無需縫合。為方便操作,先切開鼻中隔,作一1.5~2cm的孔,以便使用鼻鏡,然後從對側鼻腔進行手術。Massro首先用氬鐳射作鼻內淚囊鼻腔吻合術,方法使用導光纖維通過上淚小管進入淚囊照明,從鼻內觀察確定淚囊的部位,用7~12w氬鐳射切除鼻黏膜、骨壁和淚囊內側壁,做成5~7mm直徑孔道。手術過程簡單,組織損傷小,近期療效好,還有待長期觀察。重建鼻淚管的生理引流道,可以應用多種置管置線方法。急性淚囊炎早期,局部和全身用抗生素、熱敷等,一部分病例可望消散。若已有膿液形成,則需引流。可先試行收縮鼻黏膜,用小探針從淚小管引流,如成功,重複施行可望消散。如已形成膿腫,則需切開引流。待急性炎症完全消退以後,及早作鼻腔引流手術。急性期中不能作此手術,因為會造成感染擴散。2、預後急性淚囊炎預後良好。慢性淚囊炎早期手術可望取得理想效果。

2016年01月29日 20:46

淚囊炎的療法 新生兒淚囊炎的主要有三大症狀:流淚,大量的眼屎,眼瞼濕疹(淚液裡有感染的東西,刺激眼瞼皮膚,產生濕疹)。嬰兒出生後1~2周,發現淚囊部有腫塊,有彈性,沒有紅、腫、壓痛等急性炎症表現,偶爾可引起急性淚囊炎的症狀。 治療方法: 淚囊區加壓按摩法--按摩前,操作者洗淨雙手,剪指甲。新生兒仰臥位,由另一人固定頭部和四肢,操作者由鼻根部淚囊區順鼻翼向下推擠。注意用力均勻,既要有一定力度,又不要力量太大損傷皮膚。按摩結束後,可以按醫囑滴用抗生素眼藥水。點眼藥水時應輕拉下眼皮,滴入眼藥1滴。注意藥瓶不宜舉得過高,防止藥水滴入時刺激眼睛。但也不能舉得太低,以防瓶口觸及眼睛,一般1~2 cm為宜。滴藥後藥水溢出,可用清潔幹棉球或乾淨的面巾紙拭去,避免用不潔物品擦雙眼。眼藥用後瓶口不能觸及其他物品,並及時蓋上瓶蓋,防止污染。眼藥瓶應保存在陰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