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警!超市里隱藏細菌“陷阱”

國家質檢總局公佈的一項對超市自有品牌的調查顯示,多家超市自製產品或自有品牌產品在衛生上存在問題。在很多消費者心中,去超市購物就是為了衛生——衛生的商品、衛生的環境。那麼,超市在衛生方面到底存在什麼以往被人忽視的衛生死角呢?

在超市入口,您一定看到過不少人把成摞的購物筐翻來倒去,仔細察看,反復挑選。也許您覺得這些人比較“事兒”,其實不然,由於消費者在逛超市時的一些“惡習”,使得這些迴圈使用、清洗不及時的購物筐不知道藏有多少細菌。專家分析了超市購物筐、購物手推車、包裝盒、保鮮膜存在的一些健康(健康食品)隱患。

現場目擊:

鏡頭1:購物筐常見臭味與污漬

超市門口碼放著一排排購物車和一摞摞購物筐,有的消費者在挑選購物筐的時候都先用鼻子聞聞,一位女士(女士食品)表示,有時候購物筐裡有灑了的醬油(油食品)的味道,還有的筐底有奶漬,一股股的腐臭味讓人難以忍受,所以每次她選擇購物筐都是先聞一聞,感覺沒什麼異味再拿起來使用。這些購物筐顯然是清潔不及時,有的裡面有殘留的菜葉,有的則有液體風乾後留下的印跡,還有的筐裡面有顧客留下來的購物小票、宣傳單等廢紙。

購物筐和購物車上這些殘留的污漬和消費者一些不良的購物方式有著極大的關係。在一位顧客的購物筐裡,剛買的熟食直接放在鮮排骨的口袋上,旁邊還有一個女士內衣和幾條毛巾。在結帳的時候,排骨把購物筐弄得一片血水。這樣的筐根本沒法用,放在筐裡的衣服、毛巾沾到生鮮食品的血水,回家還要處理。所以不少人都情願把商品拿在手裡,也不願意使用不乾淨的購物筐。

鏡頭2:生鮮冷凍品成最大污染源

一般的超市里,都會把生鮮食品、肉類和日用百貨經營區嚴格劃分開來。為了不讓冷凍的食品化凍,不少顧客都會先購買其他商品最後再選購冷凍和生鮮商品。但是也有不少消費者不講究購物次序,先到肉類經營區選購一番,再去挑選其他商品。結果,長時間在超市里“血拼”過後,由於超市內溫度較高,加之其他物品的擠壓,先前放進購物筐的肉類化凍的化凍,流湯兒的流湯兒,把購物筐搞得一塌糊塗。收銀員往往也都是把空的購物筐摞在自己身邊,如果超市沒有及時清洗這只購物筐,直接將它投入迴圈使用環節,就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鏡頭3:髒購物筐迴圈污染商品

很多消費者把貨架上的商品放進購物筐後,又改了主意,重新取出來放回貨架。這種情況在超市購物中十分普遍。然而,如果購物筐本身不衛生,特別是留有液狀商品、冷凍商品的汙跡,就很容易成為一個污染源。這樣一來,那些放進購物筐又被重新放回貨架的商品難免沾上污漬,受到污染。

有的超市為了方便家長帶著孩子購物,特意配備了兒童玩具車似的購物車,孩子可以坐在下面的玩具車裡,上面則是盛放商品的筐子。但是一些顧客讓孩子直接站在普通的超市購物車裡,孩子鞋底上的泥就落在車裡。原本乾淨的購物車底部一片濕漉漉的黑湯兒,任誰也不會挑選這樣的購物車了。

專家解讀:推車把手比洗手間門柄髒3倍

儘管超市經營者均表示,手推車和購物筐有的兩三天清洗一次,有的則天天清洗,有的還用酒精消毒,有的採用消毒水擦拭。但由於多數賣場的手推車使用頻率非常大,一天到晚都在顧客手中連軸轉。特別到了周末節假日高峰期,有的手推車幾乎就沒離過人手,清潔根本無暇顧及。

目前國內還沒有見到相關調查資料,但一項來自韓國衛生部門的調查顯示,超市手推車把手的含菌量是洗手間門柄的3至4倍,成為黴菌、大腸菌群、金黃色葡萄(葡萄食品)球菌等細菌的溫床。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人類化膿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膿感染,也可引起肺炎、偽膜性腸炎、心包炎甚至敗血症、膿毒症等全身感染。黴菌和大腸桿菌則會對人體呼吸、消化(消化食品)系統及皮膚等造成損害和過敏反應,引起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呼吸道及腸道疾病,如哮喘、痢疾等。專家指出,在超市敞開式購物中,一旦顧客的雙手被手推車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挑選過程中可能轉而污染到奶、肉、蛋、魚類及其製品等各種動物性食品,在適宜條件下迅速繁殖,可能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一些直接入口食品也易導致細菌侵襲。

醫生建議,各超市也應從保護消費者健康角度出發,加強對公共用具的消毒,做到及時消毒減少交叉污染。為避免超市手推車的細菌污染,購物時,顧客要儘量減少觸摸散裝的直接入口食品,並且要勤洗手,防止病從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