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

夏季泡腳功效及泡腳方法 解暑祛濕勝吃補藥

夏季濕氣正當令,濕氣阻滯在脾胃中,就會出現沒有胃口、愛犯困、沒精神、容易煩躁等表現,夏天泡腳正有助於祛除暑濕,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欲,促進睡眠。對於泡腳你瞭解多少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夏季泡腳的功效及泡腳的方法。

1、睡前泡腳勝吃補藥

泡腳也有講究。“睡前洗腳,勝吃補藥”,睡前用40℃左右溫水浸泡雙腳(水淹沒踝關節處),每次浸泡20~30分鐘(期間可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同時可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一般來說,每晚一次足浴即可達到保健目的,洗畢最好在半小時內就寢,亦可早晚兩次(一般上午10點1次,晚上睡前1次)。

注意,每次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但對於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高血壓等要適當延長一些。具體時間需根據泡腳者的年齡、性別、疾病情況等及泡腳後的感受來逐漸調整。

2、夏季泡腳可祛暑濕

夏季暑多夾濕,脾最怕濕,濕氣阻滯在脾胃,就會出現沒胃口、愛犯困、沒精神等表現。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用溫水泡腳(足浴)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臟腑機能,有助於祛除暑濕,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欲,促進睡眠。先天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從經絡角度來說,雙腳是人體穴位最密集的部位之一,存在與各臟腑相對應的反射區,脾、胃、肝、腎等重要臟腑的經脈都經過此,泡腳時通過經絡傳導,也能達到臟腑保健效果。

3、不同中藥足浴適應症不同

(1)藿香煎汁泡腳解暑祛濕

夏季祛除暑濕還可用中藥藿香煎汁泡腳,取藿香30~50克放入2000毫升水中用武火煎煮40分鐘,再用文火煎至1000毫升,取汁後再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將兩份藥汁放在盆中,浸泡雙足,藥液以泡過足踝為度,在浸洗過程同時進行足部按摩。不同的中藥煎汁足浴,有不同的適應症,如頭暈、頭痛、失眠、耳鳴、感冒、濕疹足癬、風濕性關節痛、足跟痛、腰痛及坐骨神經痛、高血壓、糖尿病等,應結合自己具體情況請有臨床經驗的中醫生開具足浴的中藥處方。

(2)專家推薦處方

處方:桃仁15g、紅花15g、乳香10g、沒藥10g、伸筋草15g、透骨草15g、地龍30g、雞血藤30g、附子10g、細辛10g、威靈仙30g。

此方劑對高血壓、失眠、風濕、類風濕、頸腰椎病、脾胃疾病、慢性虛弱性疾病以及以陽虛為主的各種病症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特別是能祛除夏季的暑濕,而濕氣鬱結於身,就會引發很多疾病。此方一劑水煎煮30分鐘,待溫度稍降即可將腳放入盆中浸泡,藥水溫度一定不要過高以免燙傷,同時,泡腳時藥水一定要沒過人的踝關節。浸泡時間以全身出汗為宜,時間過長或過短均不適宜,寒涼患者如不出汗,可適當飲用一些溫水促進排汗。泡腳後一定要飲用150-200mL的溫水,以促進人體代謝。

家庭足浴有宜忌

飯後不能立即足浴,以免影響消化。足浴時,室內環境宜安靜舒適,室溫適中,不要直接吹風,精神要放鬆。水溫要保持溫熱,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適,太熱會燙傷皮膚,尤其是糖尿病人浸泡水溫更不宜太高。凡燒傷、膿皰瘡、水痘、麻疹及足部外傷者均不宜足浴。足部皮膚皸裂者水溫不宜太高,泡洗後擦乾應塗上凡士林。足浴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如出現神志模糊、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並告知家屬及時處理。

編輯點評:夏天許多人喜歡用涼水洗腳,認為這樣可以降溫消暑,感覺比較舒服。其實這樣不利於下肢血液迴圈,長期如此對健康有害,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