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PM0.5比PM2.5危害大 約占空氣數量濃度90%

■ 復旦研究發現PM0.5很可能在肺泡裡擴散、沉積

■ 且約占空氣數量濃度的90%

課題組

研究

據《東方早報》報導,在我國北方某城市測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範圍內23組不同粒徑的顆粒物數量濃度,分析、比較了它們與居民健康風險的關係。

各種細微顆粒對人體的危害

結論

粒徑在0.25~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最為顯著,且粒徑越小,健康危害越大。

粒徑大於0.50微米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沒有顯著關聯。

推測

粒徑小於0.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擴散方式沉積,會跑進肺裡面。而粒徑大於0.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撞擊方式沉積,會留在呼吸道裡面。

PM2.5一直被認為是大氣污染和造成人體健康的罪魁禍首,但昨日復旦大學傳出消息稱,PM0.5對人體健康危害非常顯著,並且它約占空氣數量濃度的90%。

昨日,復旦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污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發現直徑小於等於0.5微米的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危害非常顯著,相關論文已發表于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

據論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紹,近年來我國多地發生嚴重霧霾天氣,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污染物是PM2.5。但粒徑更小顆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無定論。課題組因此在我國北方某城市測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範圍內23組不同粒徑的顆粒物數量濃度,分析、比較了它們與居民健康風險的關係。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楊新表示,從2000年關注TSP到2012年關注PM10,現在關注PM2.5,再往下什麼粒徑的顆粒物對健康危害最大,是該研究的問題。

闞海東教授課題組比較了居民總死亡的死亡風險跟不同粒徑顆粒物的關係,結果顯示:粒徑在0.25~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對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最為顯著,且粒徑越小,健康危害越大。而粒徑大於0.50微米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沒有顯著關聯。

孟夏等研究人員推測,顆粒物的粒徑越小,其對應的數量濃度和總表面積越大,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質進入人體;也有可能與不同粒徑的顆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關,粒徑小於0.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擴散方式沉積,會跑進肺裡面;而大於0.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撞擊方式沉積,會留在呼吸道裡面。

“PM7可以進入鼻腔,PM4.7~7可以到達咽喉,PM2.5可以到達支氣管,而PM1可以到達肺泡,PM0.5很可能在肺泡裡擴散、沉積。”楊新教授補充道。汽車尾氣,主要是柴油機尾氣排放的黑炭顆粒物,以及硫酸鹽、硝酸鹽等二次污染物都是PM0.5的來源。

從品質濃度角度看,空氣中PM0.5所占百分比非常低,但是從數量濃度角度而言,PM0.5占了非常高的比重,接近90%。這一研究結果提示,顆粒物中健康危害較大的可能是粒徑小、數量多的部分,而不是粒徑大、品質重的部分。

闞海東教授表示,我們可以學習加拿大等國家的防治經驗,將現行的空氣品質指數改為空氣品質健康指數,通過空氣品質與人體健康的關聯指數,指導百姓的健康行為。

專家解析防治顆粒物污染誤區

● 空氣淨化器能有效嗎?

復旦專家的研究工作表明,根據他們在進行的空氣淨化器干預研究,其防治污染的效果還是有的,PM2.5的濃度可以下降。

● 飲食可以防污染?

美國環保署有一些研究,服用魚油對PM2.5有幫助作用,但美國PM2.5的濃度比較低,在中國PM2.5高濃度的情況下,魚油到底管不管用,有待更多的證據支持。

另外,魚油不能多吃,它對凝血系統會有一定的影響,需要循證醫學的依據。

● 口罩是否有防範作用?

口罩有沒有效果,更取決於有沒有科學合理地佩戴口罩,有沒有使口罩跟臉部貼合得非常好。

在美國3M這些口罩不是給一般老百姓戴的,往往是給重度污染環境下的礦工戴的。如果一個口罩真的有用,必然會增加呼吸道的阻力,讓人感覺呼吸困難。所以如果老年人自身就心肺系統不大好,那麼再戴這種口罩就要慎重。

● 烹飪造成的室內污染嚴重嘛?

室內污染,除了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烹飪之外,其實抽煙還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室內儘量不要抽煙。

在中國目前總體的大氣污染還是來自於工業排放的環境下,烹飪的比例很小。

● 有簡單易行的方法嗎?

要防範污染,目前最直接的方式是儘量減少曝露量。減少曝露量可以選擇今天能不出去就不出去,如果看到空氣品質預告是重度灰霾,學校可以暫時停課,特別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統有毛病的人,儘量減少出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