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預防

肺癌高發 被動吸煙比PM2.5更可怕

本文指導專家:

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中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廣東省人民醫院 吳一龍教授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 陸舜教授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 周彩存教授

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中心執委會常委、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張力教授

禮來中國副總裁,腫瘤事業部總經理邢軍博士

陸舜:肺癌高發並呈年輕化趨勢

圖一:陸舜教授

肺癌是世界上發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新發肺癌病例數為16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3%,因肺癌導致的死亡患者每年有14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死亡的18%。

據2012年發佈的有關2009年我國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統計資料顯示,整體人群肺癌的發病率為53.57/10萬,死亡率為45.57/10萬。其中男性的肺癌發病率為70.4/10萬,死亡率為61.0/10萬,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列男性腫瘤首位;女性的肺癌發病率為36.34/10萬,死亡率為29.77/10萬,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列女性腫瘤第二位和第一位。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陸舜教授介紹說,近年來,肺癌的發病呈年輕化的趨勢,40、50歲的肺癌患者越來越多,這更要引起大家對肺癌的重視。由於肺癌的高發以及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引起臨床醫生及製藥公司對肺癌治療研究的更多關注。

吳一龍:被動吸煙比PM2.5更可怕

圖二:吳一龍教授

吸煙與肺癌的關係已被大量事實證明。國內外調查均證明:80-90%的男性肺癌與吸煙有關,吸煙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煙者高10-13倍,吸煙量越多、年限越長、開始吸煙年齡越小,肺癌死亡率越高。戒煙持續15年肺癌發生率才能與不吸煙者相近。值得注意的是,被動吸煙也易引起肺癌。因肺癌死亡的患者中,87%是由吸煙包括被動吸煙引起的,男性吸煙者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煙者的8~20倍。如今女性得肺癌的也越來越多,原因之一就是被動吸入“二手煙”。當問及對於近來各地PM2.5紛紛“爆表”的霧霾天氣是否是導致肺癌的高發重要原因時,吳一龍教授指出,相比霧霾天氣,其實被動吸煙對人體的傷害更大,致癌的幾率更高。

“抽煙的人吐出來的煙霧一下子就到人的肺泡中去了。我們覺得PM2.5可怕是這些可吸入顆粒一旦被吸入,直接就進肺泡中去了,無法清除,這是最危險的地方。煙霧最可怕的是,這些有害微粒會直接進入到身體的血液中。所以,吸煙不僅和肺癌有關係,它和整個呼吸系統都有關係,比如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吳一龍教授遺憾的表示:“雖然我們非常不幸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污染的環境,但是最起碼遇到抽煙的人我們可以堅決的和他們說‘請你離我遠一點’”。

周彩存:明確肺癌類型至關重要

圖三:周彩存教授

然而公眾對肺癌的認知還遠遠不足,對肺癌的正確治療存在眾多誤區,也缺乏應有的重視。

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周彩存教授表示,肺癌的臨床表現不太具有典型性,有時很像感冒、發燒等症狀,因此不太容易引起警惕,往往被患者忽略。臨床上常見的主要症狀包括:咳嗽、咯血、喘鳴、胸痛、阻塞性肺炎、體重下降等。專家提醒: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該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應及早規範就醫。

有關肺癌的診斷,在綜合選擇使用各種診斷手段時,應依據先簡單到複雜、先無創到有創的原則進行。肺癌主要的診斷方法有影像學診斷、細胞組織學診斷和血清癌標記物診斷。肺癌的臨床診斷必須依據臨床表現和各種影像學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但最後的確診必須取得細胞學或病理組織學的證據。任何沒有細胞學或病理組織學證據的診斷,都不能診斷為肺癌。

臨床中通常將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占到了肺癌的絕大部分,約占85%的比例。而非小細胞肺癌中又細分為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等。周彩存教授指出,由於肺癌的組織學類型與後續治療密切相關,在臨床中進行診斷時,要盡可能的明確患者的組織學類型,僅僅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是不夠的,一定要有組織學分型,最好還有分子分型。

張力: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因類型而異

圖四:張力教授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放療和藥物治療等。手術治療、放療治療是局部治療手段,適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療。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中心執委會常委、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張力教授介紹,由於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早期並無明顯特徵,大部分患者檢查出病情的時候,已經是晚期,因此藥物治療即化療和靶向治療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至關重要。

尤其化療方面,隨著新一代高效低毒的化療藥物的發展應用,已經不再像大家傳統印象中的那樣--化療很痛苦並且難以耐受,新型化療藥物在獲得更好療效同時降低副反應方面,以及在選擇合適的患者人群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一定要根據組織學類型並結合分子生物學特徵來制訂治療方案。對於非鱗癌的患者,力比泰較其化療方案有優勢,並且安全性較好,嚴重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沒有常規化療的種種痛苦,被國內外各種指南推薦。近年來,鱗癌和小細胞肺癌的治療進展不快。

儘管近年來對靶向藥物比較熱門,但靶向藥藥物也會出現耐藥,國內專家也在討論的靶向藥物耐藥的問題。並且,靶向藥物並不適合所有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靶向藥物使用必須有合適的靶點,比如選擇靶向藥物EGFR-TKI,就必須EGFR突變檢測呈陽性,這樣才能從治療中獲得益處;若突變檢測呈陰性,EGFR-TKI治療的有效率僅為1.1%,中國人群裡突變的比例只有30%,還有70%需要化療藥物的治療。化療仍然是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基石。因此對於絕大部分的患者,只要身體條件允許,都要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進行化療,合理使用化療和靶向藥物,才能獲得最大的生存獲益。

邢軍:靶向藥物還無法取代化療的四大原因

圖五:邢軍博士

第一,因為許多靶向藥物有特定的靶向人群,如EGFR-TKI適用于EGFR基因突變患者,但突變患者在中國患者中只占約30%的比例,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患者是沒有突變的,對於這些患者而言,化療是他們的治療選擇。

第二,對EGFR-TKI而言,即使是EGFR突變的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藥物治療與化療的總生存無差異,對這部分患者,化療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化療和靶向藥物都用過,才能獲得最大的生存獲益。

第三,靶向藥物目前仍然只能用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對於早期接受手術的肺癌患者而言,化療仍然是術後輔助治療或術前新輔助治療的標準藥物,還沒有證據顯示靶向藥物可以用於這樣的患者中。

第四,在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時,部分靶向藥物,如抗血管生成抑制劑必須聯合化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