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飲食

夏季吃荔枝應少吃 不超過300克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又到了初夏荔枝大量上市的時節了,水果攤頭上那些還有點泛青的荔枝成了最時令的水果之一,市民紛紛購買嘗鮮。不過荔枝雖然好吃,但是貪食荔枝所帶來的“荔枝病”卻好似懸在“吃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雖然危險卻常常被人忽略。消化科醫生表示,“荔枝病”是低血糖症的一種,致病原理目前考慮有兩種可能;而營養學家也稱,荔枝等熱帶水果儘量一天食用量不超過300克。

孩子是“荔枝病”高發人群

隨著荔枝的上市,有些嘗鮮的網友卻在微博上抱怨自己在食用荔枝之後出現了頭暈無力、渾身發冷的低血糖症狀,懷疑自己患上了“荔枝病”。記者還發現,近幾年來各地媒體上也報導了不少人尤其是兩三歲的小孩,在食用荔枝後引發低血糖入院治療的消息。

“一般來說,水果的甜味是由蔗糖和果糖兩種糖類物質決定的,雖然也富含葡萄糖,但是葡萄糖的甜味過於清淡了,葡萄糖的甜度只有蔗糖的74%,而果糖的甜度則是蔗糖的1.7倍。”植物學博士、科學松鼠會成員史軍在果殼網上解釋稱,荔枝之所以那麼甜就是因為其儲存了大量的果糖,果糖雖然可以充當能量物質,但是首先必須在肝臟中轉化為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吸收,與此同時,過多的果糖還會促使分泌大量胰島素,使肝臟調低血糖濃度,導致血液內葡萄糖供應不足。再加之大量攝入荔枝,減少了其他食物攝入量,進一步減少葡萄糖供給,從而引發低血糖症狀。

“我剛聽到這個名詞時還愣了一下,說實話,我和同事們對荔枝病聽說得並不多,最起碼在我的接診過程中沒怎麼接觸過。”新華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陳梅梅在參閱了相關資料後向記者解釋,“其實荔枝病就是低血糖症的一種,至於致病的原理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考慮有兩種可能:第一就是荔枝裡的果糖含量較多,大量果糖轉化為葡萄糖後刺激胰島β細胞迅速釋放大量胰島素,引發低血糖反應;第二就是荔枝內含有一種叫甲基丙環基甘氨酸的物質,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陳梅梅告訴記者,荔枝病的高發區一般在廣西等荔枝主產區,而且高發人群也以孩子居多,“孩子身體內的調節能力比較弱。”

[建議]

一天食用勿超300克

雖然關於吃荔枝是如何引發低血糖的原因尚無定論,但是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臨床營養師顧中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吃荔枝只要不過量,一般不會引起身體不適,“我們建議吃所有的水果都適可而止,保持每日水果可食用部分攝入量在200-400克即可,而荔枝等糖分高的熱帶水果儘量不要超過300克。”陳梅梅也稱:“如果一天吃荔枝的量達到了1-2公斤或以上,患上荔枝病的幾率也更大。”另外,空腹食用荔枝也更容易患上“荔枝病”。雖然大量食用荔枝會引發低血糖反應,但是顧中一警告糖尿病患者想以此降低血糖的方法並不可取。

陳梅梅還告訴記者,在大量食用荔枝後出現了頭暈、噁心、乏力、心慌等典型的低血糖症狀,可能就是患上了“荔枝病”,如果病情不重,只需要停止食用荔枝,並喝些糖水休息片刻就能有效緩解症狀,症狀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建議送往醫院給予葡萄糖補液,醫生將會針對低血壓、抽搐等症狀給予對應的治療。

[提醒]

鳳梨、芒果也會引起過敏

除了“荔枝病”,大家對“一顆荔枝三把火”的說法也頗為熟悉,覺得吃多了荔枝會“上火”。史軍表示將“上火”罪名歸結到荔枝上有些冤枉,“喉嚨痛、發熱、生瘡之類的症狀同吃荔枝的數量並沒有必然聯繫”,只是荔枝成熟期恰逢夏季,是身體不適的高發期,一些酷暑疾病便被歸結在荔枝上。顧中一也解釋稱:“荔枝的含糖量在水果類裡屬於比較高的,而大量食用含糖量高的水果會影響身體代謝,如果身體又缺乏維生素B,免疫力較差就容易滋生炎症。比如吃完荔枝沒漱口,口腔內的糖分很多,容易滋生細菌,所以比較容易犯口角炎等。”

另外,食用某些熱帶水果時也需要注意,比如鳳梨和芒果。陳梅梅說:“鳳梨中含有一種特定的蛋白酶,有些人的體質對此過敏,還有芒果,有些人食用時接觸到芒果的皮膚部位會起皮疹。”她還介紹,由於桔子中也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所以在大量食用後會患上桔黃症,也就是胡蘿蔔素血症,皮膚會泛黃。顧中一也稱,有資料顯示6%的人會對水果有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