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養生門道多 冬季進補三項注意

中醫有句話叫“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食飲暴攝,則脾胃受傷,這是“三因致病學說”之一大病因。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主運化水穀、運利水濕,化生精微,胃主腐熟水穀,脾胃受傷,不能腐熟水穀不能化生精微,則氣血生化乏源,導致氣血虧虛。食物不消化則成食積,水飲不化則留而為飲,痰濕內生,則可變生百病。

此外,大病初愈的人一定要注意飲食節制,這也是養生祛病之道。

過則傷其正

金代醫家張從正提出:“五味貴和,不可偏勝。”李東垣《脾胃論》中提到:“至於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過焉,過則傷其正也。”在《素問》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是說過食高脂食物,易生疾病。還有“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這些是按五行分類,分別論述了飲食滋味偏嗜的具體危害。

現在方便食品氾濫,已經成了公認的“垃圾食品”。這些食品多數為高鹽或辛辣刺激食品。辛味五臟歸於肺,“肺主皮毛”,“肺朝百脈”,所以過食則變病百生。大家都知道,高鹽飲食易患心腦血管病。所以很多心腎類疾病都要求少鹽或無鹽飲食。

貪涼飲冷易成“陰暑”

飲食的寒溫適宜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指食物要溫度適宜。進食過燙、過涼的食物都對人的健康有不良影響。常吃過熱食物食道及咽喉癌的發病率增高。“寒飲食入胃”可令人咳。貪涼飲冷易成“陰暑”,“陰暑”即“胃腸型感冒”一類的外感熱病。年輕女性貪食生冷,月經期更易患病。

中醫認為食物本身具有寒、熱、溫、涼、平等性質,對人體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虛寒體質的人應該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而熱性體質的人或患有偏熱性疾病的人則正相反。

調節飲食祛疾患

嚴格來說,調節飲食祛疾患是用食物調節身體狀態來對抗疾病,即所謂的食療。正如《素問》中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療,十去其九。果肉骨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很久以前中醫所說的“毒”是泛指藥物。認為藥物皆有偏性,治病就是以偏糾偏。有人說某食物、某水果吃了對某病有好處。其實,並不是每個患者吃了都適合,甚有出現反效果的。就是因為同一個疾病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情況,有時治療方法會完全相反,中醫叫同病異治。所以某一食物、水果的營養與益處都是相對的。我們在前人的經驗與理論基礎上,有區別地將食物用於調養身體,調理疾病才會收到效果。而且不是今天吃適宜、明天吃適宜,就等於吃它永遠適宜。因為身體狀態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也就是上面所說的應該“無使過之”。其實這些在傳統的中醫理論、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是很簡單的道理。如“不偏不倚”、“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飲食的治療作用有時是藥物代替不了的。數百年前就有這樣一個故事:清代名醫葉天士遇到一位患消渴的病人,經診認為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後來此人遇一山野醫生,指點其服用一種水果,堅持一月病即痊癒了。葉天士知道後還向那個醫生拜師學藝,此人也成了葉天士十七師之一。

每個人都有惰性,無病時不知注意,“以酒為漿,以妄為常,恣於所嗜”,有病了就追求一勞永逸,或保健時追求治百病的“靈丹”。 其實環境、人的狀態都有差異,都在不斷變化,生克制化,陰陽消長這是中醫講的規律。也就是自然有自然的規律,人只有順應這個規律才能健康,反之則患病。這就是為什麼生活在同一個環境,同吃五穀雜糧,一些會養生的人能長保康寧,而有些人卻疾患叢生。這就是養生與不養生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