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產後抑鬱症

產後抑鬱症簡介

產後抑鬱症是女性精神障礙中最為常見的類型,是女性生產之後,由於性激素、社會角色及心理變化所帶來的身體、情緒、心理等一系列變化。典型的產後抑鬱症是產後6 周內發生,可持續整個產褥期,有的甚至持續至幼兒上學前。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在15%~30%。產後抑鬱症通常在6周內發病,可在3~6個月自行恢復,但嚴重的也可持續1~2年,再次妊娠則有20%~30%的復發率。 研究顯示,50-75%的女性都將隨著孩子的出生經歷一段"Baby blues”(產後抑鬱), 多數女性徵兆不明顯或稍轉瞬及逝,性格上出現一段不穩定情緒,比如莫明的哭泣或心緒欠佳。10-15%的新媽媽在這種情況變得很強烈,其歸因是一種疾病,這是最新被醫學界認識到的,並被專門術語稱為"產後抑鬱症"的疾病。

雖然產後抑鬱症有可能發生在每個產後媽媽身上,但以下的因素會增加患產後抑鬱症的風險。

產後抑鬱症分類

產後抑鬱症的三種類型

第3日抑鬱:患者往往是初產婦,發病于分娩的3天內,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情緒沮喪、焦慮、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續數日後症狀可自行緩解。

內因性抑鬱:發病于分娩後2周內,表現為激動、情緒低落、焦慮、無助感、無望感、罪惡感、擔心養不活所生的孩子、嚴重時會擔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現殺害嬰兒的行為,然後自殺。

神經性抑鬱:多數產婦以往有神經病的病史,在分娩後原有的不良情緒體驗加重、身體不適、情緒不穩、易發脾氣、睡眠不安等。

產後抑鬱症的危險因素

產後抑鬱症多於以自我為中心、成熟度不夠、社交能力不強等人群中發生,而患者大多為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和心理耐受力差的產婦,

心理因素包括太擔心孩子,無法應付產後忙碌的生活,過度緊張,睡眠不足,身體不適,以及對自己現狀不滿,缺少他人關懷和支持,對作為母親這個新角色既新鮮又恐懼等心理問題也是導致產後抑鬱的重要原因。

其他原因有過抑鬱症歷史或經前不孕症歷史的婦女,懷孕年齡越小,可能性越大;單獨居住,缺乏社會幫助,孩子數量越多,可能性越大;婚後夫妻感情不和,對懷孕準備不夠,懷孕期間存在抑鬱症狀。

產後抑鬱症的種類

產後憂鬱

50%~75%的女性生產後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症狀為毫無原因的想哭、傷心、焦慮。通常在生產後1周內開始,無須治療,2周後這種情況會自動消失。

產後抑鬱

這種情況比產後憂鬱要嚴重得多,10%新媽媽們會受其影響。如果曾有過產後抑鬱史,那患病危險性會增加50%~80%,產婦心情會在兩極間變化,經常哭泣,容易發怒,有罪惡感。症狀有輕有重,持續時間由幾天到1年都有可能。心理療法及藥物治療很有必要。

產後精神錯亂

這是產後抑鬱症最嚴重的一種,必須進行臨床治療。只有0.1%的女性生產後會患這種病。患者產後立即出現症狀而且非常嚴重,常包括嚴重的興奮、混亂、失望感、羞恥感、失眠、妄想、錯覺幻覺、說話急促、狂躁。產後精神錯亂必須立即進行治療,否則就會有自殺或者傷害孩子的危險。

據專家估計,大約有50%~90%的女性會患不同程度的產後抑鬱症,10%會發展為嚴重的持續時間長的產後抑鬱症。0.1%會患上產後精神錯亂。嚴重者往往不能自行恢復而需要專家的説明。有一些產婦甚至很快發展到產後精神病,所以如果發現某個產婦有嚴重的產後抑鬱症狀,一定要建議她去找心理專家進行諮詢和治療。

產後抑鬱症病因

引起產後抑鬱症的病因比較複雜,一般認為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產後神經內分泌的變化和社會心理因素與本病發生有關。

1、生物學方面妊娠後期體內雌激素、黃體酮顯著增高,皮質類固醇、甲狀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後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黃體酮和雌激素水準下降,導致腦內和內分泌組織的兒茶酚胺減少,從而影響高級腦活動。

2、社會因素家庭經濟狀況、夫妻感情不合、住房困難、嬰兒性別及健康狀況等都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3、產婦心理因素對母親角色不適應、性格內向、保守固執的產婦好發此病。

產後憂鬱症與產後抑鬱症的關係還不明確,患有產後憂鬱症者不一定發展成產後抑鬱症,但患有產後憂鬱症者發生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增加,也有可能一部分產後抑鬱症是產後憂鬱症的較重類型,或是產後憂鬱症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