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口服降糖藥的11大誤區,很要命!

藥物是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方法。然而,科學、合理地應用降血糖藥物,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要讓降糖藥發揮正面作用,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藥時別掉入以下誤區。

單純依賴藥物,忽視飲食和其他治療

糖尿病的治療是綜合治療,飲食控制、運動鍛煉和藥物治療缺一不可。只有在飲食控制和運動鍛煉的配合下,藥物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否則,藥物再好也很難發揮作用。

只有在飲食控制和運動鍛煉的配合下,藥物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

有些病人對此不瞭解,認為用上藥之後,多吃點也無妨,並試圖通過增加藥量來抵消多進食,這是很不明智的。這樣做的結果不利於血糖控制,容易使身體發胖,加重胰島素抵抗,而且,還會增加胰島負擔,加速β細胞功能衰竭。

對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有些病人習慣根據自覺症狀來估計血糖控制的好壞,許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覺症狀不太明顯,服藥與不服藥在感覺上差不太多,於是就認為不用服藥也能控制好血糖。

對藥物治療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事實上,單憑症狀來估計病情並不準確。臨床上,單憑飲食和運動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僅見於少數病情較輕的2型糖尿病病人,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病人診斷之初即需要藥物治療。

不恰當的聯合用藥

同類藥物的降糖作用機理是相同的,原則上不宜聯用。倘若兩種同類藥物聯用,可能會引起彼此間競爭性抑制而“兩敗俱傷”,結果是增加了副作用而不是加強降糖效果。

同類藥物的降糖作用機理是相同的,原則上不宜聯用

諸如“消渴丸+優降糖”、“美吡達+糖適平”等均屬此類不恰當的聯合用藥。

光吃藥,不複查

此乃糖尿病病人的大忌。化驗血糖可以瞭解藥物的療效,其結果也可作為選擇藥物及調整藥量的重要依據。

光吃藥,不複查

許多磺脲類降糖藥(如優降糖、達美康等),藥效隨時間推移逐漸下降(醫學上稱之為“降糖藥物繼發性失效”),如患者不注意定期複查,自己覺得一直沒間斷治療,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現藥物繼發性失效,實際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著藥,結果還是出現了併發症,其原因就在於此。

輕信中醫中藥根治糖尿病

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目前都沒有解決糖尿病的根治問題。客觀地說,中藥在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藥效果遠不及西藥。

輕信中醫中藥根治糖尿病

對於廣告、媒體中宣稱的中藥能根治糖尿病,切勿輕信。

急於降糖而大量服藥

許多患者為了快點將血糖降下來,往往擅自多藥聯合、超劑量服用,這樣不僅使藥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矯枉過正,引發低血糖,甚至出現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險。

急於降糖而大量服藥

血糖降至正常後擅自停藥

糖尿病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需要長期乃至終身服藥。病人經藥物控制後症狀消失、血糖降至正常,但這並不意味著糖尿病已痊癒,還應繼續用藥維持,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也決不能放鬆,切忌擅自停藥。

血糖降至正常後擅自停藥

否則會造成高血糖捲土重來、病情惡化。此時,再用原來的劑量就不夠了,而需要增大劑量甚至要多種降糖藥聯合治療,這樣不但身體受到損害,而且醫療開支進一步增大,實在得不償失。

頻繁換藥

藥效的發揮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藥效才逐漸顯現出來。許多患者不瞭解這一點,服藥沒幾天,見血糖、尿糖下降不滿意,即認為所服藥物無效,急於換藥。

藥效發揮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用藥時間延長,藥效才逐漸顯現出來。

事實上,有些降糖藥(如胰島素增敏劑)服至半個月到一個月才會達到最大的降糖效果。

所以,不要輕易認為某種藥物無效。較合理的方法是:根據血糖逐漸調整服藥的劑量,服至該藥的最大有效量時,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藥或與其他藥聯用。

擅自調整用藥

完全憑自我感覺或尿糖檢測調整用藥這是不對的,因為血糖高低與自覺症狀輕重或尿糖多少並不完全一致。有時血糖很高,卻未必有自覺症狀,甚至尿糖也可以不高(主要見於腎糖閾增高的病人)。

完全憑自我感覺或尿糖檢測調整用藥這是不對的

因此,調整藥物劑量主要應根據血糖,其他(如尿糖)均僅作參考,同時要注意排除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血糖變化。必須注意,每次調整藥物劑量的幅度不宜太大,以免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動。

過分害怕藥物的副作用

有人認為長期口服藥物會損害肝、腎功能,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科學。對於肝腎功能正常的患者來說,只要不是長期過量服用藥物,應該是安全的。

由於藥物都要經過肝臟代謝而失活,並經過腎臟排泄,故肝腎本身的功能會影響病人對治療的反應。

有人認為長期口服藥物會損害肝、腎功能,實際上這種說法並不科學

一般說來,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由於藥物排泄受到障礙,藥物原形及代謝產物在體內緩慢積聚而加重肝腎負擔,影響肝腎功能。故肝腎功能不全者用藥須格外慎重。

服藥方法不當

根據藥物起效快慢不同,磺脲類藥物(優降糖、達美康、美吡達、糖適平等)應在餐前半小時服用;諾和龍因作用快,可在餐前即服,這樣便於發揮最佳的降糖作用;β-糖苷酶抑制劑(拜糖平)與第一口飯同時嚼服效果最好;雙胍類藥物最好餐後服藥,這樣可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

服藥方法不當

反之,服藥次序顛倒不但療效降低,且易出現胃腸不適等症狀。另外,要根據藥物的半衰期決定用藥次數。降糖),每日服用1~2次即可,中、短效製劑(達美康、美吡達、糖適平等)每日需服2~3次。

從眾用藥 忽略用藥個體化

糖尿病用藥強調個體化,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如胖瘦、肝腎功能狀況、年齡等)來選藥。好藥就是適合自己病情的藥,並非新藥、貴藥才是好藥,別人用著好的藥未必你也適用。

例如,有位患病多年的糖尿病病人,用優降糖效果越來越差,血糖長期控制不好,以至出現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後來他聽人介紹二甲雙胍不錯,買來服用後不久,腎損害進一步加重並出現了乳酸酸中毒昏迷。

從眾用藥 忽略用藥個體化

當然,吃藥也不能跟著廣告走。有一位1型糖尿病病人看廣告介紹某中醫診所用祖傳秘方根治糖尿病,便信以為真,於是停掉胰島素光服中藥,結果次日便出現了酮症酸中毒昏迷,多虧搶救及時才沒搭上命。

懼怕使用胰島素

許多病人害怕使用胰島素會形成“依賴”。事實上,任何人都離不開胰島素,它是我們體內新陳代謝(尤其是糖代謝)所必需的一種生理激素。

許多病人害怕使用胰島素會形成“依賴”。

至於是否需要注射補充胰島素,取決於患者自身胰島素分泌水準,如果胰島β-細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須終身使用胰島素;倘若患者的β-細胞尚有功能,就是用了胰島素,等到胰島細胞得到休息及一定程度的恢復,血糖穩定後,仍可停掉胰島素改為口服藥。

由此可見,用與不用胰島素完全取決於患者自身的病情,根本不存在“用了胰島素就會變成胰島素依賴”的問題。

忽略服藥時間的影響

口服降糖藥種類很多,各類降糖藥的作用機制、起效時間、代謝降解速度並不完全相同,故服藥時間很有講究。

忽略服藥時間的影響

雙胍類對胃腸道有較強刺激,故應在餐後服;胰島素促泌劑(超短效的瑞格列奈片即諾和龍、那格列奈片即唐力等),此類藥能促進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應在開始進餐時服用;磺脲類(短效的甲苯磺丁脲即D860片、格列吡嗪即優噠靈片等,中效的格列齊特即達美康片等,長效的格列吡嗪控釋片即瑞易寧片等),這類藥也是能促進胰島素分泌。

無論短效、中效、長效均應餐前半小時服用;α-糖苷酶抑制劑,此類能抑制腸道內多糖的分解,延緩葡萄糖吸收,應在開始進餐時嚼碎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