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乾燥秋季養生 不上火考智慧

什麼是上火?

中醫講“氣有餘,便是火”。中醫裡獨特的“氣”,指身體的功能,功能亢盛了、有餘了,就成了“火”。比如我們知道的“甲亢”,全稱是“甲狀腺功能亢進”,這種病人會口渴、渾身燥熱、大便幹、消瘦……一派上火症狀。正常的、維持生命的“火”是必須的,是生機。所以,人不能沒“火”,沒火就沒了生機;也不能上火,上火就消耗了生機。

秋季屬金,易上肺火

秋季乾燥,特別是北方,而這個時候因為天氣漸冷,人的胃口也好了,吃的東西的油性會增大,人會主動地吃些解饞的東西,稱為“貼秋膘”,這些熱量高的食物,是上火的原因。秋天在中醫裡屬金,肺在五行中也屬金,所以秋天是肺容易出問題的季節,秋燥也最容易傷肺,所以秋天的時候肺火會重,秋季屬金,易上肺火。

表現: 發燒,全身的皮膚發緊,汗很少——這是表寒。同時還有大便幹、嗓子疼、呼吸時覺得自己的呼吸道是熱的、痰和鼻涕發黃甚至發紅、舌頭也很紅、總覺得口渴咽幹——這是內裡有火。這種年年都見的“寒包火”感冒趨勢,說明肺火盛已經是城市人難以避免的常態了,和屋裡的取暖設備過好、食物的過分精良有很大關係。

分析: 城裡人感冒多是寒包火,就是外邊受了寒,身體裡面卻有“火”。人上火和自然界的火有共同特點,因為都是燃燒,所以都會有發紅發熱的現象。如果有鼻涕和痰,顏色一般都是黃色的,嚴重的時候清晨咳出的痰可能是棕紅色的,這就是“肺火”的特點。

如何去火: 治療“寒包火”比單純的著涼複雜,不清火,感冒就很難治好。

如果吃中成藥的話,一般要用感冒清熱沖劑或者通宣理肺丸,使身體微微發點汗,藉以發散包在體表的寒氣,用中醫的話說就是在“解表”。同時必須配合黃連上清或者雙黃連口服液之類,清內裡的火熱,有時候甚至要緩瀉一下,才能內外兼顧。

秋天傷肺是因為氣候乾燥,特別是北方,秋天是“燥金主令”,燥氣首先是要傷肺的,所以秋天的咳嗽一般都是乾咳無痰,自己也覺得口乾舌燥的,養陰清肺糖漿、秋梨膏、蜂蜜應該在秋天常備。

秋季飲食保養

1.銀耳羹

上班前用涼水把銀耳泡上,用涼水泡的銀耳,燉起來容易出膠。下班回來後把泡好的銀耳放到電砂鍋裡燉,燉到6分爛的時候,把帶皮的梨切成塊放進去一起燉,然後把砂鍋調到保溫檔,加上適量冰糖,第二天起床時,就能吃上一杯“銀耳羹”了,接下來的一天你會感到乾燥狀況明顯好轉。銀耳冰糖梨水或者銀耳羹應該是秋天的主打保養品。

2.沙參玉竹鴨湯

沙參和玉竹都是入肺胃經的養陰藥,在治咳嗽、嗓子幹疼的藥物中,總會用到。可以在藥店各買15到20克,再將半隻鴨子用水焯過,去掉血水,和沙參、玉竹一起放在砂鍋裡煲湯,煲到鴨肉熟了、湯變濃了就可以了。不要加蔥薑等任何作料。這種湯會帶有香米的自然清香,煮熟的沙參和玉竹也很好吃。這種湯在燥熱難耐時非常適合。

解讀:因為沙參、玉竹是滋陰的,兼有清熱作用,鴨子比雞的性質要偏涼,和沙參、玉竹配絕對沒有上火的問題,平補之中略帶清熱的作用。

3.五汁飲

用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者是甘蔗汁配置“五汁飲”。如果發燒或者發燒剛退,覺得自己口乾舌燥、大便乾燥、小便也發黃,甚至心煩意亂,喝它能很快起效,因為5種藥物也是食物,全是入肺經的,去肺火非常有針對性。 此方出自《溫病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