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慈善—救助身體還是安頓心靈?

導語:幫助別人能讓自己的身心快樂,幫助別人是一種善行,是一種樂趣,但是你知道怎樣才算真正幫助到了別人嗎?是通過一些經濟上的救助嗎?幫助別人可遠遠不止這些。

《胡潤百富》:在您所提及的慈善行為中,經濟救助和心理呵護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如何去呵護人的心理健康?

濟群法師:經濟救濟和心理安撫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説明我們建立幸福人生。因為經濟基礎和良好心態正是構成幸福指數的兩大部分,其中又以心態更為重要。沒有好的心態,即使身家億萬,錦衣玉食,也只能帶來一些暫時的滿足,卻無法從中獲得長久、穩定的幸福。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同樣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些人能知足常樂,有些人卻怨聲載道,煩惱重重,原因何在?正是不同心態使然。

經濟救濟固然重要,但它所能解決的問題是暫時、局部的。如果不從根本上著手,人們就會不停地尋求外在幫助,甚至因受助而滋生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所以說,在解決物質問題的同時,還要幫助大眾建立積極健康的心態,解除產生痛苦的心理基礎。佛教所說的普度眾生,就是要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使之獲得安樂。

在通常觀念中,需要心理説明的只是那些心理疾病患者。事實上,普通人也都需要心理説明或引導。人類的一切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為對生命自身的無知而產生,即佛教所說的無明。因為看不清生命真相,就會產生錯誤的人生觀念,由此形成各種惡性需求。許多人一生都在這些錯誤觀念及混亂情緒中奔忙,實在辛苦!佛教所說的解脫,便是要引導人們走出心靈的誤區。

因此幫助別人不僅僅是給予別人精神上的救助,還有很多心靈上的撫慰,正確的去引導一些身處逆境中的人們,而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