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皮膚發癢 止癢應避開這些事


在出現皮膚發癢的現象時,一般大家都會忍不住想去抓,結果越抓越癢,有些人可能會選擇一些藥物來止癢,但也無濟於事,其實,導致皮膚發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應該先找到原因,然後對症治療才可以,另外,日常保養也很重要,專家提醒,在出現皮膚發癢症狀時,止癢應避開以下這些事。


在肌膚出現癢的感覺時,患者朋友一定要注意儘量做到少抓,應先瞭解肌膚發癢的真正原因,然後對症處理,這樣才可以消除癢感,必要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治療。


悶熱潮濕的氣候,讓人感覺身上總是黏答答的,有不少人會開始東抓抓西抓,但又愈抓愈癢,專家表示,確實有一些人的皮膚會容易發癢,探究發癢的原因,大都和溫度及流汗有關。這是由於汗水在皮膚表面滯留時,外在的氣溫若高,就會使得皮膚中的血管擴張,而皮膚末梢神經中的發炎組織會因此產生化學物質,如組織胺、血清素、前列腺素等,因此造成癢感。


除了流汗會造成皮膚的發癢情況外,也有一些與癢密不可份的皮膚疾病,會在悶熱的時候特別嚴重,例如,常見的汗疹(痱子)、對磨疹(常出現在肢體彎曲的部位)、黴菌念珠菌感染、濕疹(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等。雖然上述疾病與個人體質以及皮膚所處環境有關。但若汗水處理不當,也會因為刺激而造成嚴重的癢感。


1:癢就抓

皮膚一癢就讓人想抓,難以抗拒。但醫師提醒,抓跟癢會成為一種惡性循環。皮脂膜較脆弱,就可能因為不當搔抓而讓原本的皮膚問題更加嚴重甚至感染。例如,異位性皮膚炎和大部份的濕疹患者。而長期搔抓,皮膚的基底層增生,皮膚就會出現角質增厚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苔蘚)。


2:誤用類固醇藥膏

別以為皮膚癢不是大病,只要隨便去藥房買個止癢膏回來擦擦就好。很多人在皮膚癢得受不了時(尤其是香港腳),會自行到藥局買藥膏止癢,但卻不瞭解藥膏裡頭的成份到底是什麼?自己亂買、擦藥物,最擔心的是不知道自己所擦的類固醇藥物級數到底多高?就像很多香港腳藥膏,或許大家誤以為藥膏裡頭沒有類固醇,但其實很多複合式藥膏,為了提高療效,就摻了等級較高的類固醇,而對身體造成危害。


有些皮膚癢的症狀並不能單靠類固醇來治療,舉例來說,黴菌感染就不行,這類感染如果使用類固醇藥物,反而可能會使症狀愈來愈嚴重。

而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除了會使皮膚出現萎縮、變薄,血管擴張等民眾常知的副作用外,類固醇藥物也會造成毛囊發炎(如臉上的痤瘡)、單一部位多毛症,大面積使用甚至會抑制免疫系統,造成何爾蒙不平衡。


3:自行隨意停藥

自行用藥的另一個擔憂則是,很多民眾在不知情下使用了類固醇藥物,除了會為了止癢,使得擦拭的次數增多外,也會因為不癢了而自行隨意停藥。但很多異位性皮膚炎與汗皰疹的病患,醫師會將藥量慢慢降低,皮膚稍有改善後改為弱性的類固醇用藥,而不會忽然就停藥,這是因為類固醇有反彈(rebound)的效應,需要做減藥動作。


4:未注意藥膏保存期限

平常使用藥膏也應多加留意保存期限。管狀的藥物,開封後儘量保存不超過3個月,通常不建議病程之後再繼續使用。而對於部份皮膚科診所所開立的份裝型止癢藥膏,則建議這次用過後直接丟棄,不要再留下,因為,即使留下來,這些藥膏也容易因與空氣接觸而出現變質,對皮膚造成另一種傷害。


日常保養才能根本解決

會造成皮膚癢的原因很多,發癢時還是應該先判斷發生原因來對症下藥。

專家建議原本皮膚就沒有大問題的人,只要儘量勿讓皮膚處於悶熱、流汗的情況,多穿通風吸汗的衣物即可。或者,一出現流汗,就盡速以濕毛巾擦拭身體流汗的部位,將皮膚上的鹽份擦掉,降低化學反應。


至於皮膚原本就有汗疹或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的人,除了要先以藥物減緩症狀外,也應該適度減少使用清潔劑,或可選擇較溫和性的清潔劑,以不刺激為主;淋浴後的保濕工作也千萬不能少,保持乾爽、滋潤就是關鍵。

要提醒的是,當皮膚出現癢感時,儘量少抓,也可擦一些含有薄何等清涼不刺激皮膚的軟性藥物,但切記要避開有發炎的傷口,或者,也可先以冰敷鎮靜或拍打的方式,來瞬間降低癢感。但若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時,就建議要進一步就醫,這時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組織胺藥物來幫助止癢。


總的說來,在出現皮膚發癢時應正確止癢,應注意避開以上這四些事,如果發癢的現象已經很嚴重,讓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了影響的話,那應該立刻就醫,並且堅持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