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家養生 調養身心順應自然

“深呼吸”不管是現代的瑜伽還是佛家的靜坐,都需要這個動作,我們說做鍛煉或者是心情不好的時候調整呼吸。會讓人整體放鬆,能達到修身養性的功效。

《摩訶止觀》曰:“系心在肚臍,息從臍出,還人至臍,出入以臍為限。能易焐無常。......臍是上門,兼能人道,故多用之。”佛教養生的調息特別注重人的主觀意志和自動呼吸,調息就是讓人能夠達到自動呼吸的境界,而自動呼吸是需要用主觀意志采引導和控制的。佛教養生對呼吸有自己的要求,那就是要深、長、柔、緩。

呼吸是氣體在鼻子中的進出而非在口中,一呼一吸就形成了一息。調息有利於進入靜坐狀態,是每個佛教弟子都必須掌握的。佛教養生中所謂的調息,包括以下兩種:

(1)深呼吸

又叫腹式呼吸。這種呼吸主要是要讓氣體到達小腹。呼吸的時候,自己絲毫不用力,讓鼻中的氣體自然到達腹部。在這個過程中氣體要保持輕、細,漸漸深長至腹部,如果連自己都聽不見呼吸的聲音,這就表示已經達到了調息的境界。在吸氣時,空氣進入肺中並充滿於其中,使肺葉得到舒張,從而膈肌的位置被壓低,這樣胸部就會變得比較空松,腹部變得向外凸出;在呼氣時,腹部緊縮使氣體上升,膈肌被向上推緊緊貼住肺部,這樣肺中的污濁之氣就會向外擴散。

(2)身體呼吸

這是佛教養生調息的最高境界,需要長年累月的靜坐功夫才能練就。這種呼吸一出一入很有規律,極深極細,甚至連自己都渾然不知,就好像沒有呼吸似的。此種呼吸好像沒有用呼吸器官,而氣息就像從人體全身的毛孔進出似的。#p#分頁標題#e# 

普通人的呼吸大部分是用喉頭和胸部來進行,此二種呼吸不能算是調息。用喉頭呼吸時,呼吸比較短又比較淺,不能使肺葉得到舒展和收縮,所以體內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夠呼出,外界的氧氣也不能被吸進,對血液迴圈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用胸部呼吸時,氣體的進出都能夠到達胸部,可以充滿肺葉,但是這種呼吸仍然不能稱做調息。

另外,調息多是在靜坐的過程中進行的,在靜坐的前、中、後都要進行調息。坐前調息注意氣息要從鼻中出入,粗細要適宜,先到達喉嚨和胸部然後再漸漸抵達腹部;坐時要保證氣息的調和,否則心不易靜。坐時調息可以採用數息法,從一數到十,反復練習以至心無雜念、血液運行暢通之時,自然氣息調和,也可以使用漸進法,可先閉上口從外面徐徐吸進一些清新空氣,然後設想污濁空氣從腳跟吸上至丹田,然後到達頭頂,開口把這些污濁之氣吐出;坐後調息要先把體內之氣從口中排出,等到體內的溫熱之氣降低到平常狀態後,就可以隨意動作了。

調息就是調節人的呼吸系統,它可以引起人體生理和神經的各種反應。如果調息得當的話,可以祛除疾病、增強體質,使身體得到舒展、心情得到放鬆,從而可以延長人們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