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中藥飲用常識——中藥的用量

處方中藥物的用量及炮製,既直接影響著療效,又涉及用藥的安全可靠。這裡主要談在實踐運用中的幾個具體問題。

關於用量

中藥多為天然藥材,其用量較大,有效量的安全閾也較寬。但也不是絕對的,有些劇毒藥物如烏頭、巴豆之類稍稍過量,就易發生中毒事故。總的來說,加大用量,並不和提高療效成正比,如何權衡中藥之用量,可從下面四個方面著手。

嚴格控制劇毒藥用量

如川烏頭,有效量為3克~6克,煎服如超過10克,就易發生中毒,如超過30克以上者,就易發生死亡事故,必須嚴格掌握。若延長煎煮時間,可以減低其毒性。

按藥物作用的地位而定量

一般地說,君藥、臣藥用量偏重,佐藥、使藥偏輕。例如用桂枝湯時,桂枝為主,白芍為輔,桂枝用5克,白芍用10克;用小建中湯時,白芍為主,桂枝為輔,桂枝用3克~4克,白芍用15克~20克。且桂枝、白芍用量都超過常用量。再如治陽虛寒證病人,一般用四逆湯,附子為主(5克~8克),乾薑為輔(2克~5克)。若病情嚴重,陽脫脈伏者,當用通脈四逆湯,乾薑為主(8克~10克),附子為輔(4克~6克),餘可類推。

根據不同作用要求掌握用量

如柴胡作為和解退熱的用量宜偏大(12克~15克),作為疏肝解鬱宜偏輕(3克~6克)。又如防風,作為疏風發表,可用一般量(5克~10克),解砒霜毒當用最大量(30克~45克)。

注意藥物的體積掌握用量

同一藥量的藥材,體積差距很大。如磁石10克,只有三粒黃豆大小;若10克玉蝴蝶或通草,可占半藥罐。為了符合煎煮的要求,應掌握用量,適當考慮到藥材的體積。如礦石、貝殼類藥物,用量可偏大些,一般在30克左右。對有些體積雖大而用量又不能小者,可採用煎湯代水煎藥方法。如伏龍肝、夏枯草、葫蘆瓢、益母草等藥用大劑量時,就要先將藥物煎湯去渣取水再煎他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