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老年人心理之回歸心理

儘管每個人的經歷背景都不同,但同一年齡階段的人群總有些共同的心理,對於老年人來說,有一種叫做回歸的心理,是普遍存在的,那麼回歸是怎樣的一種老年人心理呢?

樹老根多、人老話多。人年紀大了,常常會嘮嘮叨叨,對年輕人的行為舉止常會看不慣,對自己過去的經歷常會掛在嘴邊。由此,不免會在老年人和兒女晚輩之間引起一些矛盾。

應該怎樣看待老年人的“嘮叨”呢?實際上老人這種過份追憶往事的現象可稱為“回歸心理”。這是由於人到老年之後,生理機能會發生相應變化,尤其是腦細胞的衰老、內分泌功能的紊亂、機體逐漸的老化,促使老年人思維、理解和記憶能力大大降低。再加上老年人大多已經退休,工作壓力沒有了,有些老人便覺得沒必要再學習什麼新知識了,由此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至於一些以往的興趣、愛好,也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隨著生理機能的老化和社會參與性的降低,有些老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會向孩童時代回歸,有時甚至會表現出孩子般的幼稚或自私。過去常有人把老人叫做“老小孩”,這不是褒貶,而是對老人此時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準確定位。

對於老年人來說,“回歸心理”是一種不良的心理機制。它不僅會引發人的不良心緒,造成憂鬱悲觀、煩躁易怒,情緒異常、性格孤僻;更會對老人生理上產生不良影響,不同程度地加重各種老年性疾病;對身心健康不利。“回歸心理”與一個人受教育程度和性格類型有關。一般地說,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性格比較內向的人更容易產生上述消極情緒,更愛追索過去,常常沉湎於往事的回憶中,以此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對此,老年人常常很難自我控制。這就需要家庭中的年輕人多學習、掌握一些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識,幫助老人轉移“回歸心理”。如果兒女晚輩們對老年人特殊生理、心理特徵缺乏瞭解,就很難理解老人,無法與老人溝通,甚至還會產生對立情緒。如果這樣,不僅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利,還會造成家庭人際關係不協調,甚至引起家庭的矛盾和糾紛。

對於老年人“回歸心理”的負面效應,應該採取什麼相應的對策呢?首先是充分地理解老人;其次是循循善“導”,用疏導的方法,轉移老人的不良心緒,淡化老人的失落心理。例如,鼓勵老人學畫畫兒,練練書法;或是幫助老人培養其它新的興趣、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