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肥胖者更易患糖尿病 需謹慎

不健康飲食方式是禍首

“糖尿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嚴重危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煙臺山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隋國良向記者介紹說,糖尿病分Ⅰ型和Ⅱ型兩種。一般來說,Ⅰ型糖尿病多由遺傳因素引起,Ⅱ型糖尿病多由生活方式導致,其發生與膳食結構改變、食物攝入過多、不愛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第一危險因素。醫生介紹,肥胖者體內的脂肪含量或者脂肪相對於體重而言過多,會導致體內糖等物質代謝紊亂。久而久之,胰島素長期大量地不恰當分泌,造成合成胰島素的功能衰竭,最終引起糖尿病發生。

生活干預可降低發病率

許多人談糖尿病色變,往往產生一旦患病就終生用藥的錯誤想法。專家指出,糖尿病的確需要終身治療,但並不意味著要終身使用藥物治療。

“改變生活方式,包括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增加合理的運動和減少過多的體重,是最經濟、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療措施之一。”於淑香說,經科學治療,糖尿病人完全可在幾年或更長的時間內擺脫藥物,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內。

另外,糖尿病的檢查也不能只靠空腹血糖。很多人空腹血糖正常,但是餐後兩小時血糖卻顯著高於正常,依據餐後血糖水準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單純生活方式干預就能使糖尿病的發病危險下降30%—50%。專家認為,預防糖尿病的發生和發展,是阻止糖尿病患病率進一步增加的關鍵。糖尿病目前雖不能根治,但通過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習慣以及科學合理的治療,糖尿病是可防可控的。

消除使用胰島素誤區

提起胰島素, 不少糖尿病患者錯誤地認為,一旦使用了就會成癮需要終生使用。因此,他們寧願選擇吃藥控制病情,但當藥物無法控制血糖時,才會選擇使用胰島素。

對這一觀點,煙臺山醫院南院區暨市腫瘤醫院主任醫師于淑香發出提醒,這樣不僅控制不住病情,反而會加重病情,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於淑香介紹說,Ⅱ型糖尿病患者如在早期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其胰島功能在短時間有望獲得不同程度的修復。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糖尿病,體內90%的胰島細胞已損傷,但其中的40%—50%有可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