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為何中國保健產品鮮有熬過五年的老字號

蔣卓勤教授就當今保健品市場情況做演講

健康問題是當今的熱門話題,而借助營養學的熱潮,保健食品打著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的口號也逐漸進入百姓家庭。1987年蜂王漿的出現拉開了中國保健品市場的帷幕。上世界90年代中期是中國保健品市場的第一個高速發展期,國內生產廠家超過3000家,產品品種達2.8萬種,隨后經過幾次發展的起伏,于2000年左右恢復到3000家的規模。進入21世紀后,外資紛紛涌入中國的保健品行業,同時中國保健品總額也在不斷縮水。

中國保健品總額縮水的原因除了外資產品的競爭之外,本身的行業結構也存在極大的弊端。不同于普通食品的銷售,保健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到使用的環節都必須倍加嚴謹,而這些產業鏈條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對整個行業都是致命的打擊。

保健食品并不具備藥物的治療功效

多數消費者看到的保健食品廣告都存在夸大作用的成分。雖然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保健食品的廣告內都涉及“治療”等字眼,但保健食品不同于藥物,對于人體疾病或不良反應并無治療的功效。其對于人體的作用僅限于“調節”。根據《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第二條,保健品是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此外,保健食品與藥物需要通過的質量檢測部門也不一樣。從這個角度看,保健食品也無法達到藥品屬性中的“治療”這一項內容。

五大弊端制約保健食品發展

蔣教授在報告中指出,目前中國的保健產品曝光期一般在三至五年,隨后就會慢慢在市場中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新款的保健產品。相對于中國傳統行業諸如中醫、飲食餐飲等,不足以五年的更新速度實在難以在保健品行業出現老字號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難以對特定的保健產品留有印象,也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經營與發展。

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中國保健食品“難以撐過五年”的命運呢?蔣教授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以下五點原因。

第一,保健食品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若一家企業經營某種保健食品,獲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應,其他的商家也趨之若鶩的生產同等產品,跟風現象嚴重導致企業自身定位不準,難以有金牌產品立足市場。這種跟風行為同樣容易分散消費者注意力,企業難以做大做強。

第二,保健食品質量堪憂。盡管目前國內保健品市場推行“藍帽子”的質量認證,但是現在“藍帽子”的監管并非十分完善,一些不法商家依舊能找到可鉆的空子。“藍帽子”商標僅能代表產品屬于保健品行業,并不能為產品質量作出保證。所以這樣良莠不齊的保健品市場實在難以給消費者十足的信心。

第三,夸大宣傳。前文已經提過,不少保健品企業在廣告宣傳上會出現“治療”等字眼,但其實保健品本身并無治療的功效。這樣的廣告措辭等于是欺騙消費者,對于消費者的“回頭率”百害無一利。

第四,加入西藥或者禁用原料。部分不法商家為了提高保健產品的效用,會在制作過程中添加一些藥物成分或者禁用原料。

第五,原料以次充好。這種情況在保健食品中很常見,用假冒偽劣的原材料充當一些對人體有利的成分進行保健品制作,導致產品的質量大打折扣。

中國保健產品發展應大力發展中草藥保健品

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保健食品必將是大健康產業發展的龍頭戲碼。既然保健品行業的現狀如此不景氣,那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需要從哪些方面加強保健食品的質量和口碑呢?

蔣教授提出,在未來,促進我國保健品發展的關鍵措施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健全完善保健食品法規與標準;第二應該加大保健食品發展中的科技投入;第三,要大力積極的推進GMP以及HACCP技術;最后,中國保健品產業想要發展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的中草藥保健食品。

當然,在保健產品不停采取科技投入與新技術的同時,監督和管理也要抓緊。蔣教授認為,在這個行業的監督管理中,需要一方管理兩方監督。即要求企業自身要實施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知名度;政府行政部門和社會群眾相結合履行監督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