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哈欠連連想睡覺 身體六癥狀預示腎虛來襲

上了年紀的人常感覺腰膝酸軟,很多人因此懷疑自己是腎虛。其實,腎虛作為一個中醫概念,分為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腎陰虛、腎陽虛。腎陽虛的癥狀為腰酸、四肢發冷、畏寒,甚至水腫;腎陰虛的癥狀為“熱”,主要有腰酸、燥熱、盜汗、虛汗、頭暈等。此外,長期腎氣不足、腎精衰弱還可能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不適,從一些細節可以觀察。

哈欠連連,精力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腎中所藏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動力,腎精充足,則精力充沛、體力充沛;如果腎中精氣不足,人的精神和形體得不到充足的濡養,則神疲乏力,哈欠連連。

聽力下降、耳鳴心煩

在中醫理論中,目、舌、口、鼻、耳這五官與肝、心、脾、肺、腎五臟相對應,耳朵的聽覺功能與腎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好聽力就好。反之,當出現耳鳴、煩心、聽力下降的癥狀時,可以多考慮腎陰虛。

牙齒松動

腎主骨,骨靠腎精滋養,腎好骨才好。而齒為骨之余,骨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牙齒的好壞。所以,腎與牙齒有著密切關系,腎虛則骨失所養,牙齒就會不堅固,出現牙齒松動的問題。 腎陰虛和腎氣虛均會導致牙齒松動。

頭發脫落或須發早白

從中醫理論來說,“發是腎之華,觀發色可知腎氣”,腎氣不足,或思慮過度,頭發都會受影響。正常情況下,40歲后會長白發,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腎的精氣逐漸衰減,不能榮養頭發,就會變白。這屬自然現象,也不需治療。但如果突然一段時間內頭發變白,多是由于體內的氣機紊亂造成的,要針對病因采取治療。

腰部不適

腰部是腎的“府邸”,腎精不足時,府邸供養不足,會出現腰痛等提示,一定要當回事。

記憶力下降,變得“貴人多忘事”

腎精一方面養骨,另一方面也要養大腦,一旦常常出現忘事,提示你的腎精不足,骨髓虧損,牙齒已經有了隱患。

腎虛患者保健時,首先要找出自身病因,才能改善相應的腎虛癥狀。腎虛常見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先天不足;情志失調、喜怒無常、情緒過激;房勞過度虛;久病傷腎;年老體衰。除糾正病因外,補腎還應該辨證,首先要確定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陽虛補陽,陰虛滋陰,否則會適得其反。

預防腎虛首先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善于通過一些休閑活動來減輕精神壓力,釋放不良情緒。均衡飲食、規律生活。另外,下面這些簡單的小竅門,既可強身健體、預防腎虛,也可作為腎虛者的輔助治療。

1.常打太極拳:練習太極拳,最好是清晨在空氣清新的公園內、樹下、水邊進行。

2.每天自我按摩腰部:兩手掌對搓,至手心熱后,分別放至腰部兩側,手掌向皮膚,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熱感為止。早晚各一次,每次約200下。

3.每天搓腳心:兩手對掌搓熱后,以左手擦右腳心,以右手擦左腳心,早晚各1次,每次搓300下。

4.每天做縮肛運動: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呼氣時,做縮肛動作,吸氣時放松,反復進行30次左右。

5. 每天做一套簡易體操(如果有時間,也可連續做多次):

(1)兩足平行,足距同肩寬,目視正前方,兩臂自然下垂,兩掌貼于褲縫,手指自然張開。足跟提起,連續呼吸9次。

(2)足跟落地,吸氣,慢慢曲膝下蹲,兩手背逐漸轉前,虎口對腳踝;手接近地面時,稍用力抓成拳(有抓物之意),吸足氣。

(3)憋氣,身體逐漸起立,兩手下垂,逐漸握緊拳頭。

(4)呼氣,身體立正,兩臂外擰,拳心向前,兩肘從兩側擠壓軟肋,同時身體和腳跟部用力上提,并提肛,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