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怎樣減輕運動后的肌肉酸痛感

如果不經常進行鍛煉的話,一旦進行比較劇烈的運動,那是容易出現肌肉酸痛的感覺的,而這一般也是人們難以堅持運動的原因所在,為了讓自己的運動可以長期堅持下來,大家要學會怎樣減輕運動后所產生的肌肉酸痛感覺。

身體健康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必備條件,而運動又是保持健康的一個重要方法,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起了運動,而運動后的肌肉酸痛感使很多人最終放棄了運動,怎樣減輕這一癥狀呢?
人體各種形式的運動,主要靠肌肉的收縮來完成。肌肉收縮需要能量,這能量主要依靠肌肉組織中的糖類物質分解來提供。
在氧氣充足的情況下,如人體處于靜息狀態時,肌肉中的糖類物質直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大量能量。
但人體在劇烈活動時,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盡管此時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都大大加強了,可仍然不能滿足肌肉組織對氧的需求,致使肌肉處于暫時缺氧狀態。結果糖類物質分解出乳酸,釋放的能量也比較少。
乳酸在肌肉內大量堆積,便刺激肌肉塊中的神經末梢產生酸痛感覺;乳酸的積聚又使肌肉內的滲透壓增大,導致肌肉組織內吸收較多的水分而產生局部腫脹。
經常運動的人,運動時肌肉能獲得較為充足的氧氣,糖類物質分解的乳酸較少,肌肉就不會有明顯的痛感。
緩解肌肉酸痛大多采用伸展拉長肌肉的方法,這可能是由于在拉長肌肉時,刺激了肌肉的高爾基氏腱器官,使其發生抑制性沖動的結果。從中樞來看,牽拉肌肉可以改變相應中樞的興奮性,并通過負牽張反射的作用來阻斷由于肌梭興奮過高引起的痙攣,以及改善由痙攣引起的局部組織缺血,從而改進肌肉的血流,促使受損組織的康復。從肌電圖也可以見到,牽了酸痛的肌肉可使其放電逐漸減少,并呈現電靜息狀態,說明靜力牽張可以改善酸痛肌肉的興奮性。在運動后即刻到肌肉產生酸痛前反復用拉長肌肉的方法,對緩解肌肉的酸痛效果更為明顯。
應怎樣防止?
1、運動后放松。運動后可躺在海棉墊或藤墊上休息片刻,平躺時腳放置的位置應略高于頭,或是與頭的高度平。切不可躺在有水汽的地上。休息片刻后可進行頭手倒立或是靠墻手倒立,時間3-10秒,可進行幾次,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心臟。然后再抖動四肢,先抖動、拍打大腿或是上臂,后抖動小腿或前臂。
2、運動后按摩是消除疲勞的重要手段。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抖動、點穴、揉捏、叩打、推摩等。首先是抖動四肢,主要是放松肘、膝關節以及四肢肌肉群;上肢常用點按穴位有偏歷、曲池、手五里、臂月需等穴,可解除手臂、肘部的酸痛和腫痛,以及肩臂痛、頸項拘攣等運動后造成的各種不適癥狀。下肢常用點按穴位有承扶、委陽、承山、昆侖、足三里等穴,可解除腰骶臀股部疼痛、腿足攣痛腰腿拘急疼痛、項強、腰痛、膝脛酸痛等癥狀。揉捏叩打時,先推摩大肌肉,后推摩小肌肉,一側推摩后,再推摩另一側。如是相互間進行全身推摩。背部的俞穴多位于脊椎旁開1.5寸處,推摩放松多以脊椎旁開1.5寸處和肩部的肩外俞、肩井、肩胛骨處的天宗為主,可解除背部疼痛、頸項強直。幾種手法結合可起到良好的放松效果,且恢復快。對人體的五臟六腑也有保健作用。
3、鍛煉安排要合理。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后,原先出現的肌肉酸痛癥的運動量,就較少出現癥狀了。并且表現有特異性。例如下坡運動鍛煉一段時間后能減輕下坡鍛煉帶來的肌肉酸痛癥。
4、局部溫熱和涂擦藥物。鍛煉后用溫熱水泡洗可減輕肌肉酸痛。局部涂擦油劑、糊劑或按摩擦劑也可減輕疼痛。
5、牽伸肌肉的運動可減輕酸疼。牽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緩解,有助于緊張肌肉的恢復。這種肌肉牽伸練習也為預防鍛煉時的拉傷打下基礎。
6、做好鍛煉時的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準備活動做得充分和整理運動做得合理有助于防止或減輕肌肉酸痛。
上面就是專家關于怎樣減輕運動后所產生的肌肉酸痛感,希望進行鍛煉的朋友們能夠重視起來,注意在運動前進行熱身運動,運動后要多放松,并且合理的安排好鍛煉的時間和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