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冬季吃火鍋必備的健康秘笈


冬季天氣比較寒冷,大家都喜歡用吃火鍋來解寒。尤其是西南地區的一些人們,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都酷愛火鍋這種飲食,火鍋幾乎已經成為了當地的一種飲食文化,老百姓的最愛。但是,吃火鍋也是有講究的,尤其是在這個寒冷的冬季,吃火鍋也要吃出健康的體魄!


火鍋雖然味美,但也不宜吃得太久太飽

有的人一吃就是數小時之久,甚至通宵達旦,這樣會使胃液、膽汁、胰液等消化液不停地分泌,腺體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發生腹痛、腹瀉,嚴重的可患慢性胃腸炎、胰腺炎等疾病。


吃海鮮要趁早,不要因為舍不得而留著最后吃

各種魚、蝦、貝類為火鍋口味增色不少,因此很多人吃火鍋時吃火鍋時喜歡選海鮮。海鮮類往往不容易消化,所以應在進食其他食物之前,先選擇海鮮類先吃,讓胃酸對其進行消化。另外,海鮮也不宜多吃,因為海鮮類食物富含蛋白質,過量攝入會加大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需求而增加胃的工作強度,導致胃腸道系統紊亂,并引起腹瀉,同時,過多攝入也會給腎臟帶來負擔。


葷素搭配有講究 不要因為減肥而只吃素菜

傳統吃火鍋的順序是先吃肉,因為這樣才能帶出湯底的好味道。其實現在很多鍋底本來味道就夠香濃,所以可以進行順序換換:肉-菜-肉。即是可以在剛開始涮火鍋的時候,涮兩筷子肉,然后放一部分低脂的蔬菜豆腐,再繼續涮兩筷子肉。這樣交替食用,就可以避免葷素比例失調。


避免多鹽過咸的火鍋,盡量以清淡為宜

正常人體每天對鹽的攝取量應為6克以內,但火鍋中鹽的用量遠遠超出正常標準,加上放味精以及食物中含的鈉,致使火鍋中鈉含量大大超標。容易使人手腳腫脹,體重增加。而且引起血壓升高,禍及心血管健康。因此,在吃火鍋時,忌放鹽過多,盡量以淡為宜。


辣椒的調料不要過量,否則有害胃腸道

辛辣調料易使人內生燥熱,誘發口舌生瘡,癤腫或使痔瘡患者病情加重;刺激胃腸道,引起疼痛不適等癥狀。過濃的辣味物質會刺激腸胃擴張,造成消化道的過度充血,損傷腸胃黏膜。尤其是患有胃炎、胃潰瘍的人可能會因此加重病情。


火鍋不宜吃得太燙,要考慮到胃腸道的接受能力

吃火鍋有“一燙當三鮮”之說,好像不燙,味道會大打折扣。事實上,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而火鍋濃湯溫度可高達120℃,食物燙熟即吃的話,很容易燙傷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再加上麻辣等刺激的話,容易引起或誘發各種消化器官炎癥和潰瘍。


避免太過油膩的食物,熱量過度也容易生病

一個人每天攝入30克食用油(包括食物中含的脂肪)即可滿足機體的需求。然而,火鍋中的油脂多,加上肉類,無疑會吃下大量脂肪,熱量過多,促使人發胖,導致體內脂質代謝紊亂,血脂異常,引發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等病。因此,吃火鍋以清淡、素為好。可多放些蔬菜,蔬菜含大量維生素及葉綠素,其性多偏寒涼,不僅能消除油膩,補充冬季人體維生素的不足,還有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但放入的蔬菜不要久煮,才有消火作用。


切忌火鍋下白酒

吃火鍋時往往會要上很多肉菜,而且喝酒喝高興了常常會飲食無度,暴飲暴食,加重腸胃負擔,極易引發消化系統疾病,出現腸胃不舒服、急性胰腺炎乃至胃出血。吃火鍋最好喝白開水或茶水,這樣可及時增保水分,不會破壞消化道的酸堿度均衡,也不會刺激消化道而引起不良反應。也可以選擇酸奶,因為酸奶含有有利于胃腸道保護的乳酸菌,乳酸菌具有酸化腸腔,抑制腐敗菌生長和減弱腐敗菌在腸道中產生毒素的作用,預防并治療便秘、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疾病。


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

有的人在吃火鍋時,怕失去鮮味,將食物放入鍋中稍煮即吃。食物在火鍋中若涮的時間過短,吃起來雖然鮮嫩爽口,卻殺不死肉中潛藏的寄生蟲蟲卵,惹下意想不到的旋毛蟲、絳蟲、囊蟲、肺吸蟲、廣州管圓線蟲、姜片蟲感染等病患,使健康受到影響。因此要掌握好時間和火候,保留鮮味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注意健康。


溫馨提示:吃火鍋雖然已經成為某些地區的飲食文化,火鍋的味道也很美,但是,吃火鍋也要有講究,要吃得科學,吃得健康,才是最大的美食家!千萬不要因為吃得過辣過燙或違背了以上的健康原則,而傷害了身體,俗話說,病從口入,吃得不當也會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