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療

龍圖騰與中國的飲食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數千年來,龍的影響延伸到中國文化的多個領域,深深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

甲骨文中的"龍"字,形象地描繪了人們觀念中龍的形象,而青銅器、玉器上的龍紋 也同甲骨文中的"龍"字相似。像安徽阜南出土的一件商代盛酒器--"龍虎銅尊"上龍的形象已不同於自然界中任何一種動物,而是從鳥獸魚蟲各類動物中選擇某一部分重新組合,融成一個有機整體。當時,龍的形象主要包括頭、冠飾、角、目、耳、鼻、嘴、眉、足、鱗(羽毛)、尾和軀體等部分。我們稱之為"真".

通過龍的形象的變化,我們去追尋龍起源的原因,可以看出重要的一點,即龍的起源與農業生產有關。中國是世界重要的農業起源地之一。早在1萬年前,中國就有了原始農業。湖南道縣玉蟾岩曾出土有距今1萬年的稻粒。大家知道,水是農業的命脈。原始農業時期沒有灌溉工程,必須依賴雨水,更怕河水氾濫,於是我們的先民渴望有一種控制水的能力。但當時,他們實在難以具有這種能力,便將希望寄託于他們所創造的龍這種神話形象上。前龍階段的蛇、鱷、蜥蜴等爬行動物均與水有關,甚至有的就生活在水中。在陸地生活的人看到能潛于水中的鱷、快速在水中遊動的水蛇、無腳而能自由運動(運動食品)的蛇,無不產生神秘感,由神秘而敬畏,而神化。進入真龍時期,人們乾脆給龍在水中安了家。人們讓龍生活在水中,為的是使其統領水域,以便農業上需要水時,敬請龍王興雲降雨。

在先民的心目中,龍既然是神物,當然也就在觀念上將龍同祥瑞聯繫到一起了。人們用龍比喻美好的事與物,龍的形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在語言文字中,在各類物品上,都不乏龍的形象。在"食"的領域中更是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食品中有龍蝦、龍眼、龍荔、龍鬚菜、龍虎鬥、龍井茶、龍鬚麵等。這些食品名稱,有的是取其形似,有的則是寓意吉祥。又如在節令食俗上,早在元代已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記載。為表達對豐收的祈望,這一天很多地方盛行吃麵食,這天做的麵條叫"龍鬚麵",烙餅叫"龍鱗",餃子叫"龍牙".清代時,人們在"龍抬頭"這一天還要用白灰從門外蜿蜒撒入廚房,並繞水缸一周,名為引龍回。北京的市民要用黍面、棗糕、麥米等油(油食品)煎成食品,稱為薰蟲。此外,在元宵節人們要舞龍燈,端陽節要賽龍舟,這些都屬於與龍相關的飲食文化活動。

在人們使用的飲食器皿和一些灶具上,更是常見龍的形象。它或是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或是營造一種莊嚴尊貴的氣氛。這些龍的姿態各具時代特色,有的曲體盤繞,有的穿雲騰越,有的信步前行,有的蓄力待發。

鬥轉星移,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龍"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仍為廣大人民所喜愛,仍能從心底喚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附:粽子的來歷 粽子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