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霧霾致肺變黑?又是商家在炒作

流言:近日一篇《霧霾致國民健康亮紅燈》的文章在網路上被瘋狂轉發。文章提到復旦大學某教授通過對大鼠實驗,證實霧霾6天可使“鮮肺”變“黑肺”,並且稱某特效藥物可有效降低PM2.5對大鼠肺部的侵蝕損傷。
廠家為推銷產品炮製假新聞
上述文章提到:“某藥物可有效降低PM2.5對大鼠肺部的侵蝕傷害,且該成果使得藥物防治PM2.5引發的人體肺部疾病成為可能”。其實,這是一場企業導演的商業鬧劇。復旦大學研究者的確做過一個動物模型,但被企業利用並進行了錯誤的宣傳與報導。我們知道肺是呼吸器官,肺是無法忍受液體物質的。將濃縮了上千倍的PM2.5空氣採集液,顏色已經像瀝青一樣黑的液體注入老鼠的肺內,老鼠的肺能不黑嗎?
報導還稱“研究發現,PM2.5進入肺組織後不僅影響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而且還會影響肺上皮細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動性,造成細胞內容物漏出,導致細胞死亡。同時,PM2.5會引起肺組織生化成分的改變以及炎症因數的釋放,誘發炎症,導致肺部疾病乃至肺癌的發生”。其實任何液體物質進入老鼠的肺內都會引起這樣的反應。
建立動物模型的研究者宋偉民教授明確表示,這是一個合作廠商為推銷防霧霾咳嗽水產品在網上發佈的一起誇大研究結果的假新聞。當事者發現了廠商的意圖,已於一年前中止與廠商的合作,並進行了反復澄清。沒想到,時隔許久這個謠言改頭換面後突然又躥紅,令他也十分無奈。


相比霧霾,控煙更能阻止肺癌發生
空氣中PM2.5並不是在霧霾天氣才存在,正常天氣時也有。雖然我們認為PM2.5影響人體的健康,但是,PM2.5是否可以引起腫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正確的解讀。
2012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每年新增癌症病例312萬,全國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但我們看到美國同期新增病例是166萬。由此可見,癌症發病數上升是全世界的健康問題。我國的人口數約是美國的3倍,癌症的病例數卻是美國的2倍。如果進一步對肺癌發病進行分析,可以看到我國的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在39歲以內處於較低的水準,40歲以後上升很快,75歲後達到最高水準;40歲以後,男性的發病水準是女性的一倍以上。大量的研究顯示,引起肺癌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吸煙與人口的年齡老化。吸煙導致了約七成以上的肺癌死亡。從肺癌控制的角度來講,控煙的重要性遠重於對其他因素的控制。
PM2.5與腫癌發病相關尚無直接證據
PM2.5 是否可以引起腫瘤至今還處於推理的過程中,沒有直接的證據。由於PM2.5組份複雜,且隨能源結構、機動車數量、廢氣情況和自然環境等眾多因素而改變。
目前,除柴油機尾氣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明確的人類致癌物”外,有關PM2.5與腫瘤的關係主要從基於PM2.5所含化學物質對DNA和染色體損傷研究和毒作用機制研究中做出的推論。PM2.5中含有多種化學物,如多環芳烴、致癌性多環芳烴、芳香胺、砷等,這些化學物質及其協同作用可導致DNA 損傷、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結構變化。PM2.5中所含化學物種類和數量是產生遺傳毒性的關鍵因素。若其中含有致突變物和致癌物(砷、多環芳烴、苯等),可損害遺傳物質和干擾細胞正常分裂, 同時破壞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癌症發生。研究表明,PM2.5中的化學物可產生自由基和活性氧,可對DNA造成氧化性損傷,加大腫瘤的風險。
目前,沒有充分的流行病學證據能證實PM2.5直接與腫癌或者肺癌的發病相關。我國各地空氣污染程度不一樣,人群暴露的環境不一,沒有證據證明肺癌的發生與PM2.5污染的地區分佈一致,即PM2.5污染重的地區腫瘤或者肺癌的發生率也高。監測資料顯示,全國空氣品質最差的城市是以京津冀為主的地區,但是這些地區並不是我國腫瘤與肺癌的高發地區。
當然,霧霾天氣給人健康帶來的危害還是很多的,會加重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結膜炎、支氣管炎疾病的症狀,還能對眼和喉部帶來刺激,使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群入院率增高。因此控制空氣污染,是保障健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