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中醫治療告別疰夏

被稱為夏季的夏天發熱的症狀是中醫特有的病種,在芒種夏至,夏天熱,這是高峰,在潛在的秋天開始逐漸下降。溫暖的春天,秋天,冬天冷,夏天熱,一年的四個季節。春生,夏長,秋的收穫,冬藏,所有自然的進化。人生天地之間,協調和統一,為了保持身材只有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防患於未然。夏季是萬物的季節茂盛,陽莊,世界天然氣蒸汽的特點,氣體的轉化是陰陽。古人認為,在V“陰,蒸發的“夏毒的特點,最容易導致“羊放在外面,在夏季熱病”濕,是一種最常見的。

中醫認為,疰夏多因長期體虛者感受暑熱之氣所致。夏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人體脾胃、心肺一時無法適應、調整,難免適。症狀大多為不規則的低熱纏綿、汗多身重、胃納不馨、口甜口膩、精神萎靡、噁心嘔吐、形體消瘦、大便溏薄和小便短赤、舌苔厚膩或黃膩或白膩等。

食療法,吃出無憂夏日

民間常說“夏至餛飩免疰夏”,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暑濕困脾,脾胃功能失調,不僅影響食欲,對營養吸收、肌體調節也很不利。這個時候,口味清淡、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的麵食自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食療作用。當然,它並不是消暑食譜上的唯一選擇。請看以下的食療方法:

鯽魚參椒湯:活鯽魚1條(去內臟,洗淨),黨參3克,胡椒5-7克,桔皮6克,生薑10克,塞入魚腹內,加鹽,文火煮湯,服食。用於疰夏脾陽不振,面色少華,大便溏薄患者。

荷葉冬瓜湯:嫩荷葉1張,鮮冬瓜500克(洗淨切塊),煮湯,加鹽,服飲。用於疰夏口渴,嗜臥倦怠患者。

酸梅湯:烏梅(水泡發)、糖適量,共熬,冷卻服飲。用於疰夏口渴,納呆噁心患者。

綠豆粥:綠豆25克(洗淨,溫水浸泡2小時),大米適量,煮至豆爛湯稠。夏日經常服食。用於暑熱煩渴,納呆肢困乏力患者。

鵪鶉煲粥:鵪鶉1只(去毛、去內臟,洗淨切塊),大米適量,煮粥,服食。用於疰夏大便溏薄,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患者。

蓮子山藥糊:蓮子(去皮心)50克,茯苓50克,山藥50克,共研粉末,每次30克加水調糊狀,文火煮熟,加白糖。每日2次。用於疰夏心煩食少,腹瀉患者。

最後,適量多食新鮮蔬果是總則,它們都可以清暑健脾,促進消化吸收,增強體質。

最易疰夏者6個月~3歲嬰幼兒

小兒,尤其是6個月~3歲的嬰幼兒更容易疰夏。這主要因為孩子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善,體溫調節及汗液排泄功能較成人差。細心的家庭護理可使小兒疰夏得到改善。

食給予易消化、富含營養的清淡食物,如雞蛋、牛奶。必須強調的是,少吃冷飲。孩子的食物,開胃和好看也很重要。不妨將顏色鮮豔的柳橙、蘋果、芒果等水果入菜。

住居室要通風涼爽。陽光直射的窗戶,可掛一竹簾或質地稍厚的窗簾,以減少太陽輻射。清晨和傍晚可適當通風,使室內空氣新鮮。

行烈日當空,不要帶小孩外出,晨晚間涼爽時可帶小兒外出呼吸新鮮空氣。每日洗2次溫水澡,水溫應比嬰兒體溫低2℃~3℃,每次20~30分鐘,以促進熱量的散發。

補補充水分和鹽分,鼓勵孩子多喝些溫的淡鹽開水及清涼飲料,如綠豆湯、銀耳湯、綠豆百合湯、蓮子湯、金銀花露、杭白菊茶等。

熱毛病,莫冷治

“疰夏,不就是熱出來的毛病嗎?我就來個熱病冷治。”許多人出現了疰夏症狀後,往往抱著這樣的想法,冰綠豆湯當茶喝,冰西瓜一頓半個,空調日夜吹強風。一段時間下來,卻發現失眠、精神萎靡等症狀非但沒好,反而變本加厲,甚至添上腹瀉的毛病。

其實,疰夏固然是因為體內濕熱過重引起的,但盲目飲食,以冷攻熱,很可能物極必反。吃太多冰品,一下子關閉了人體最大的排熱系統——汗腺,即使西瓜、綠豆湯再清熱利尿,然而在強冷刺激下,汗流不出來,內熱會更重。

對症下藥

稍稍改變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就能徹底告別苦夏。

剛從冰箱裡取出的西瓜,解凍了再吃。早晨不妨煮上濃濃一鍋水果羹,梨、蘋果、香蕉、獼猴桃、酒釀圓子隨意搭配,天天新花樣。冷飲解渴的習慣也得改改,枸杞子、菊花、金銀花、焦決明子,泡出來的清熱涼茶別有滋味。

另外告訴你一件事是保持平靜和愉快的心情,待人接物的條紋皮毛坦率開朗,疏浚,內部和外部的楊順利,從而在傳統的醫療支持長”的要求,符合調整情緒的夏天”。夏天睡覺不可貪涼,或睡在外面,或依賴空調,尤忌汗出當風而臥,如果一刻,導致陰暑風邪直中的皮膚,侵入體內,深深的風險。最後,我們希望能夠和夏天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