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夏打盹不是病 養生保健很重要

夏日裡到了午後,很多緊張工作的上班族會覺得昏昏欲睡,使得工作的效率降低。此時,有些什麼方法能幫助自己提神解乏呢?

午後常不知不覺就會開始打瞌睡,因為血液集中到消化器官,或者是因為空調不佳、溫度偏高等,腦中的氧氣供應不足,因此即便你百般力圖振作,卻依然不由自主的猛點頭。

中醫認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在正常情況下,白天陽循行於外,人就清醒精神;夜晚陽入於內,人困倦入眠。陰陽是互根互用的。陰主要指物質基礎,是能量的來源,在內;陽主要指功能活動,還有護衛之功,陽受陰的指使和派遣。打個比方,陰就像放風箏的人,陽就像風箏,二者配合得好,風箏就有放有收,放得又高又遠。人的陰陽配合得好,白天精神抖擻,夜晚睡得香甜。

夏季炎熱,毛竅易開,汗易泄;五行之中屬火,內應於心。而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是陰液(津液)。由於“血汗同源”,而“心主血脈”,所以人們容易汗出過多,使心神受傷。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神受傷則容易打盹。中醫還有“陽加于陰謂之汗”的說法。汗出過多,使陰液丟失,陽氣亦隨之耗散,於是困倦。陰不足之後,陽會受陰的指使,入內護陰,也會導致人困倦。

夏季的另一個氣候特點是“暑熱夾濕”。夏季濕氣重,加之人們每每喜于恣食生冷,貪涼露宿,以致暑邪常常夾濕兼寒侵襲人體。濕為重濁陰邪,侵犯人體後容易困遏清陽,阻滯氣機,使陽氣不得伸展,人就會感到頭身沉重、困倦,昏昏欲睡。如果再兼夾了寒邪,寒也是陰邪,則困頓更甚。

常按三穴位讓你不再“夏打盹”

中醫認為,通過穴位按摩,可提解困提神,還能達到保健養生之功效。解決“夏打盹”,中醫建議可以按摩百會穴、太陽穴以及風池穴。

天氣漸漸炎熱,不僅讓我們狂冒汗,還容易打盹。中醫認為,通過穴位按摩,可提解困提神,還能達到保健養生之功效。

百會穴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的最高點,是手足三陽經及督脈陽氣交會之處,按摩這裡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用雙手拇指或食指疊按於穴位,緩緩用力,有酸脹感為宜,持續30秒;同時可做輕柔緩和的環形按揉,反復5次。

太陽穴

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外角連線中點,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按摩此處不僅提神還可緩解頭痛。用雙手拇指或食指分別置於兩側太陽穴,輕柔緩和地環形轉動,持續30秒。此法適用于各種人群,但不可用力過度,感覺酸脹即可。按摩次數可多可少,可視大腦疲勞的程度調整。

風池穴

此養生穴位位於項部,枕骨之下,與風府穴(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相平。這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按摩它除可提神外,還能緩解眼睛疲勞,特別對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或長時間伏案的人,效果更好。保持身體正直,兩手拇指分別置於兩側風池穴,頭後仰,拇指環形轉動按揉穴位1分鐘,可感到此處有明顯的酸脹感,反復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