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這部位被紮一下竟然能救命

中國古代的老中醫治療疾病源遠流長,在疾病的根本上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常見的疾病治療方法有針灸。針灸的作用是治療根本的。比如說艾灸膏肓穴,這個穴位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等病症。根據疾病的症狀採用爭取的疾病預防措施。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艾灸膏肓穴的歷史淵源,它的作用,以及如何治療我們的疾病,在日常中應該怎麼治療!希望小編整理的能夠幫助大家!

人體的肩背部有一個重要穴位——膏肓穴。中醫典籍中有“運動膏肓穴,去除一身之疾”的說法。中醫認為,病入膏肓,人便無藥可救了。

膏肓穴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這個穴位比較隱蔽,針不能紮進去,手也無法按到,想要活動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艾灸和自我鍛煉。

艾灸膏肓穴

孫思邈是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亦是養生的實踐家,百余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奕奕,可謂古之聰明博達長壽者也。

孫思邈養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歷代醫家多認為,膏肓穴有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氣喘、盜汗、肺癆等病症。

心氣不足、心火上擾所致的癲狂、健忘、遺精等病症;各種原因所致的羸瘦虛損。

操作方法:用艾條懸灸此穴10-15分鐘,或用艾灸儀在膏肓穴處施灸30-50分鐘,每週3-5次,長期堅持會有很好的效果。

三個開合膏肓的方法

1、雙肩旋轉法

兩手自然下垂,中指貼住大腿兩側,以肩為軸,雙肩一起往前轉動10次,這就是在“開膏肓”;然後,仍以肩為軸,兩肩往後轉動10次,這就是在“合膏肓”。

這個動作可以把膏肓活動開,充分放鬆肩背部,長期練習,能有效解決肩背痛的問題;而反復的前後拉伸又能使胸腔得到擴張,這也能有效防治心、肺疾病。

2、反拳捶脊法

“反拳捶脊”也是一個開膏肓的好方法。

具體的做法是:把手放在背部,反拳沿著脊柱敲打。這樣做可以把膏肓振開,又叫振髓法。久坐辦公室的人可依此法經常敲打自己的背部,緩解肩背痛,疏通血脈。

3、像扇子一樣開合

這個動作很簡單,坐在椅子上,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把後背像扇子一樣向前打開,停一會兒,再慢慢挺胸,收緊後背,往後擠壓脊柱。如此反復幾遍。

這個動作可打開和擠壓膏肓,做完幾次後,人會感覺周身清爽,肩背疼痛明顯減輕。

膏肓穴

膏肓穴 Gāo huāng(BL43)尋找穴位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下面就是小編借鑒相關網站的具體對艾灸膏肓穴講解整理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艾灸膏肓穴,養肺調心

大家對“膏肓穴”這個穴位有點陌生,但對“病入膏肓”這個成語是耳熟能詳了。

成語中的“膏肓”就是我們本期“妙手點穴”介紹的養生穴位,經常艾灸此穴能起到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

據說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能夠活到141歲,養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病入膏肓”源于《左傳》中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派人到秦國求醫,秦國派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去替他診治。

醫緩尚未抵達時,景公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兒,一個說:“那人是名醫,會傷害我們,往哪裡逃呢?”

另一個說:“我們在膈之上,心之下,‘膏肓’之處,艾灸、針刺和藥力都難抵達,他怎能奈何我們呢?”

醫緩到來後,經過診斷,頗為難地對景公說:“病在膈之上,心之下,已入膏肓,不能採取攻伐的方法,藥物也無濟於事,無法治了。”後來景公果然不治而亡。

於是後人常用“病入膏肓”來指病重難治。

隋唐著名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後來評論時說:“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難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矣。”

孫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

孫思邈是中國古代著名醫藥學家,亦是養生的實踐家,百余歲時猶視聽不衰,神采奕奕,可謂古之聰明博達長壽者也。

孫思邈養生方法之一就是艾灸膏肓穴。

歷代醫家多認為,膏肓穴有補益虛損、養肺調心的作用,臨床上多用於治療肺氣虛弱所致的咳嗽、氣喘、骨蒸盜汗、肺癆等病症。

心氣不足、心火上擾所致的癲狂、健忘等病症,各種原因所致的羸瘦虛損。

運用艾灸膏肓穴養生保健,古人多應用于成人(20歲後),同時灸足三裡穴。

取穴方法

膏肓穴位於人體的背部,取穴時,病人坐位,雙手交叉緊抱雙肩,肘關節貼近胸前,將肩胛骨打開,從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開三寸處。

操作方法

1、懸灸法

艾條點燃後放于穴位上方,距離皮膚兩三釐米進行熏灸,使局部有舒適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2、麥粒灸法

患者應保持舒適的體位,一般為臥位。

取少許精艾絨,將艾團搓成圓錐形艾炷、麥粒大小,在柱底部蘸取少許跌打萬花油。

放置於膏肓穴上點燃,當局部感到微微灼痛時立即將艾炷移開再施以第二壯。

連灸7-9壯,灸後在施灸局部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以防燙傷。每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

注意事項

灸後如果出現眼幹、咽痛等症狀,可飲用少量淡鹽水引火下行。

概述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後支。

尋找穴位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膏肓穴位於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寬處(或左右旁開三寸),肩胛骨內側,一壓即疼

主治疾病: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穀不化。人體穴位配伍; 配尺澤穴、肺俞穴治喘咳。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義:肓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臟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穀精微所化),故名膏肓。

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態。

今心室燃燒後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內壓的作用下隨濕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故名膏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較乾燥的濕熱之氣與不溶于水的膏脂。

運行規律:熱氣循膀胱經上行,膏脂出體表後散熱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熱排脂。治法:寒則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保健動作

中醫認為,人體全身的病,統統與膏肓相關。

所以,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

建議經常伏案、用電腦的人多做下面幾個動作

1、肘部彎曲,分別向前向後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

2、兩腳平行站立,兩膝微曲,腰直,胸平,兩手握拳,兩臂緩緩抬起到胸前與肩平。

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儘量向脊柱靠攏,擠壓兩側膏肓穴,略停1至2秒鐘。

再恢復原姿態,後拉時深吸氣,回收時呼氣,動作在水平面緩慢進行,動作到位,使背後有酸脹、出汗的感覺。

3、把椅子反過來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而兩個肩胛骨向後擠壓,就是在擠壓膏肓穴。

這些方法既可益壽延年,還對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頸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艾灸的作用

1、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

艾灸有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

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

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務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

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

艾灸借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

常灸此穴有強身保健、預防疾病的作用。

配肺俞主治久咳;配肩井主治肩背痛;配百勞主治虛勞。膏肓穴對應的膀胱正經穴位為厥陰俞穴,它們的氣血物質皆來自心室之外衛心包之中。

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為主要特徵,而膏肓穴的氣血物質則以幹熱的陽氣和脂類物質為主要特徵。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肓穴所處為外、為高,穴內環境的溫度比厥陰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陰俞穴的較高溫度場中不會凝固。

而到了本穴的較低溫度場中之後則會散熱冷卻凝固。脂類物質在本穴的散熱冷凝為本穴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徵,故名之為膏肓穴。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艾灸膏肓穴的一些功效,以及怎麼治療我們身體上出現的疾病,小編認為大家應該多加重視我們的身體和狀況,注意平時的身體鍛煉以及合理的飲食習慣,那麼疾病就不會纏著我們,身體更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