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沒心沒肺”的人竟不容易患癌

隨著越來越多的精英罹患癌症而離世,專家們也在研究癌症和人的心理因素之間的聯繫。給出了十條防癌建議,其中有一條:“建議大家不生氣、不折騰、不鑽牛角尖,凡事都想開點,做個‘沒心沒肺’的人!”

為什麼沒心沒肺的人不易患癌 ?原因是,研究發現,癌症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與壓力、情緒、個性心理等,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癌症是種心身性疾病

個案1:有位姓張的大學老師,生性善良,喜好安逸,生活條件不錯。他圖漂亮找了一“母大蟲”為妻。婚後,她愛錢的本性逐漸顯露,天天對張老師埋怨嘮叨,周圍老師都感覺難以容忍了,而張老師卻一直愛面子默默忍受,大家都誇張老師的肚量大。忽然有一天,張老師被確診患了胃癌。

個案2:一年半前,這對夫妻,妻子罹患乳癌,先生則有嚴重的心臟病,醫生說他們都活不了多久。夫妻倆傷心之餘,決心去實現縈繞心頭多年的夢想——周遊世界。於是他們花了4萬英鎊,乘坐豪華遊輪到世界各地去旅行。這對夫妻近期返回醫院進行身體檢查,竟然發現妻子的乳癌已經痊癒,而老公心臟病的病情也相對穩定。醫生分析:旅遊治不了癌症,但可以化解癌症的致病源頭——過度的憂慮,而且,旅遊途中,原有的緊張心情得到了緩解。

為什麼心情和癌症關係這麼密切?

現代醫學已將癌症歸為“心身性疾病”。所謂心身性疾病,是指這類疾病在發生、發展過程中,心理情緒因素及壓力等起著重要作用。

壓力會抑制免疫系統

人的心與身,關係為何會如此密切?

原因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這三點一線形成了人體的應激反應中心。碰到危機時,它們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體中的各種“資源”被重新調配,減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給,將重心放到心臟的供血和肌肉的運動中去,以讓我們迅速應對危機。

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鼠致死。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抑鬱等,令壓力激素水準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讓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有了可乘之機!

瘋癲竟讓癌症自愈了

個案3:日本有一中年老師,因不適而就醫,確診為癌症。這晴天霹靂的打擊,竟讓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因他不時狂呼亂跑,家人只好先送他進精神病院治療。一年後,他的精神分裂症治好了,這才把他送進腫瘤醫院。檢查發現,他體內原來的癌腫竟然毫無蹤影!

為什麼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被嚇死了?太恐懼了,免疫系統一下子被摧毀了!

為什麼患上精神病後竟會自愈?精神分裂後,癌症被忘卻,其恐懼被解除了!

有專家對一家精神病院幾十年內死亡的一千多名患者進行統計,發現沒有一例患者死于癌症。

另有研究發現,癌症患者發生強烈的偏執症狀時,腫塊的生長就緩慢了。

專心寫書癌瘤奇跡消失

個案4:1987年,孫書記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已是肝癌晚期。這個家族有肝癌歷史,他的父親、母親、妹妹均因癌症去世。經過一番思索後,他決心用可能不太長的餘生,去做一件他早就想做,但因工作忙而沒有做的事——創立“灰學”學科。他把疾病丟在腦後,把生死置之度外,全身心地沉迷於寫作。1990年,他的兩部著作《表現學》和《灰色價值學》相繼出版,專家們認為:這標誌著“灰學”作為一門新學科誕生了。到1996年,他又出版了10多部灰學專著。與此同時,他感到自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肝部的疼痛逐漸消失了。1995年,他到醫院檢查,他身上的癌瘤奇跡般地消失了!

研究發現,在癌症患者中,約有10%的人會發生腫瘤自然消退。從而證明,人體內確有一種“自動康復機制”。

美國癌症協會對200例自愈的癌症病人所做的研究表明: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是癌症自然消退的根本原因,其中“心理神經免疫”是個關鍵。

在對癌症自愈患者的心理分析中也發現,對疾病不過分憂慮,並善於精神調理的人,癌症自愈率較高。

快樂激素能提高免疫力

個案5:美國羅素哈特醫院音樂治療隊主任凱·金太爾本人是癌症患者。1975年,她患了乳腺癌,情緒十分低落,病情很快惡化,正當她準備後事時,會彈鋼琴的父親為了用音樂減輕她精神上的痛苦,為她彈奏了一些樂曲,令人驚奇的是,音樂就像魔術師一樣,讓她的心情愉快起來。以後她堅持醫學治療的同時,還接受“音樂治療”,慢慢地驅趕了癌魔,她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研究發現,如果人是快樂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等“快樂激素”。快樂激素讓人心緒放鬆,產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整體的免疫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地加強。

患者必須接受心理治療

上述自愈個案對我們有何啟迪?

啟迪是:面對絕症決不要失去生存信心,要相信自己能戰勝癌症,因為,信心能啟動免疫力,即,可以促使體內分泌更多的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類和乙醯膽鹼等,使免疫系統和各器官功能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大大地增強人體免疫力。

當然,絕不可全寄希望於小概率的自然痊癒,而應積極採取“綜合康復措施”——

病人除了接受主流醫學(現代醫學)的治療外,還應接受“身心醫學”的治療,即,要接受心理治療,包括默念、放鬆、社會支持小組、小組群體治療等,其目的,是創造生理和情感的良好狀態,達到提高免疫功能的目的。

“沒心沒肺”的人免疫力強

如何預防癌症呢?

給出了十條建議,其中有一條:“建議大家不生氣、不折騰、不鑽牛角尖,凡事都想開點,做個‘沒心沒肺’的人!”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沒心沒肺”,有3方面的優點——

認知上,能接納自己和他人的缺點和錯誤。負面評價不會往心裡去,能“相逢一笑泯恩仇”;情緒上,心情比較穩定,也相對比較積極;行為上,大膽主動,比較坦誠,不為細節所困擾。

有研究表明,這種簡單的人,其免疫力往往比敏感者高,如,唾液中的抗體數會比較多。

而且,這種“沒心沒肺”,不會因為過於太壓抑而抑鬱,不會因為太敏感而焦慮。加上他們主動溝通的特點,往往能爭取到更多的有益身心的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