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輕輕一按竟能去掉身體的濕氣

不少人去看中醫時,舌頭一伸,總是被說:“有濕氣。”尤其是南方地區的朋友們,中招幾率更高。有濕氣怎麼辦呢?當然是要祛濕,教大家找找我們身上的祛濕開關哦~

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濕氣?

1、看形體中醫有說“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濕”。虛胖體型的人多有水濕,嚴重者還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2、看狀態濕氣明顯的人士常常感到身體特別困倦,懶得活動,頭重如裹,頭腦不清爽,關節沉重,渾身酸痛,這是濕氣黏滯,阻滯經絡的表現。此外,這些人士還常有胸悶的感覺,要長呼一口氣才舒服。

3、看胃口和食欲 濕氣重的人士到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饑餓的感覺,而且什麼也不想 吃,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脹,日常有隱隱的胸脘痞悶感,這種感覺就好 像吃下去的東西自己往上頂似的。這是典型的脾虛濕困表現。

4、看大便體內濕氣重時,大便往往稀爛不成形,就算大便基本成形便質也很松 軟,而且容易粘在馬桶上很難沖走。人也總有大便排不盡的感覺。

5、看小便 小便往往表現為尿不多,但次數多或尿得不痛快,有灼熱或澀痛感。個別女性朋友還有白帶量多,這些都是濕氣重的表現。 6、看舌頭判斷有無濕氣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舌。寒濕證候的人士常是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而濕熱證候的人士常是舌紅苔黃膩。

7、看耳朵、頭髮耳朵裡耳屎呈油狀易流出也提示濕熱證候明顯。此外,如果毛髮容易油 膩出油,面部皮膚油膩油亮或早晨眼皮腫,有下眼袋,面色晦暗或發黃 也常提示體內有濕氣。按一按,6個祛濕“開關”!

1天樞穴

【位置】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

【作用】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濕邪、毒邪從糞便排出,起到緩解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2中脘穴

【位置】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作用】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濕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泄瀉、便秘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對於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艾灸或點揉該穴位可緩解腹脹、反胃、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狀,也可緩解失眠。

3豐隆穴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

【作用】中醫認為濕必生痰,此穴位可以化痰濕、清神志,尤其適合初秋裡濕邪較盛的人群,可輔助緩解痰濕誘發的胸腹痛、嘔吐、便秘、眩暈、煩心、面浮腫、四肢腫等狀況。

艾灸或點揉此穴位可以化痰濕、清神志,可輔助緩解痰濕誘發的胸腹痛、便秘、眩暈、煩心、水腫等症狀。

4承山穴

【位置】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後側肌肉浮起的尾端即為承山穴。

【作用】承山穴是祛除濕氣的最好穴位,它能通過振奮膀胱經的陽氣,排出人體濕氣,可常點揉此穴。

5陰陵泉

【位置】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處於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

【作用】體內有濕就容易感受外濕,別讓體內濕邪太大,除了外散還要內化一部分。在陰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內化濕邪的作用,還可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輔助緩解腹脹、泄瀉、水腫、膝痛等。

在陰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內化濕邪的作用,還可健脾理氣、通經活絡,輔助緩解腹脹、水腫、膝痛等。

6血海穴

【位置】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後,會在膝蓋內側看到一個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頂端就是血海穴。

【作用】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脾旺則能防止水濕、痰飲的產生。血海是脾經的腧穴,可健脾祛濕、養血祛風止癢,用來治療血虛、血熱、濕邪下注等原因所致的皮膚瘙癢症。公眾號:天下養生網

點揉或拍打本穴可以清血利濕,治療血濁、血毒、血熱引起的瘡瘍,並緩解月經不調、閉經、濕疹、皮膚瘙癢、貧血等症狀。